【#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欢迎阅读!

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
作者:吴曙照
来源:《乡村科技》 2017年第5期
[摘要] 大豆作为一种双子叶的油料作物,因为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因此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本文对大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的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 大豆;种植;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05-46-2
我国是大豆的发源地,同时大豆也是我国内蒙古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对大豆的种植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大豆的相关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1 大豆种植技术
1.1 地块的选择
由于大豆不适宜进行连作,因此如果重迎茬种植,就会发生病虫害现象,而且大豆根系分泌物会对下茬大豆起到毒害作用。通常迎茬种植大豆会导致减产7%~10%,如果是重茬种植大豆,则会减产38%,甚至是更多。大豆种植对前茬作物的要求不高,因此如玉米地、甜菜地等都适合种植大豆。但大豆对其种植地的土壤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沙壤土或者黏壤土[1]。而黏土、通风不良的土壤环境则会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
1.2 整地
整地可以使用平翻、深松、耙茬等方式,整地的效果会对大豆的茁壮生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整地能够为大豆种植和出苗提供优良的条件。例如,平翻技术多适用于春季种植大豆的区域,采用平翻方式,促进土壤热化,创造出适宜的大豆耕种层,并翻埋之前的病虫卵和农家肥。垄作是最常用的大豆耕法,先耕翻后起垄,不仅提高了低温,还有效提升了土壤的抗干旱能力。耙茬是一种浅耕方法,主要的优势是费用低,而深松只是需要耕松土壤,不需要翻转土壤层,同时还要完成除草和培土工作,这项工作的完成较适合利用机械进行。
1.3 品种选择
品种的选择是实现大豆增产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具体选择时,要结合大豆品种的生育期与种植地的无霜期来选择,通常选择在初霜前几天种植的品种。对一些肥力较好的地块,应选择具有一定结荚性的大豆品种,如选择粒大、茎秆较为粗壮的品种,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好的增产性能。肥水条件好的地块,要选择植株较高的品种,尤其要注意在内蒙古地区那些较为贫瘠的地块要选择植株高大、结荚性较强的品种。
1.4 种子选择
选择优良的种子是保证出苗齐的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保障豆苗茁壮生长,要用机械方式及时除去一些杂粒和虫病粒,有效保障种子的纯度最少达到98%。种子选择好之后还需要进行包衣,包衣环节是为了防治病虫害,以利于大豆的健康生长,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包衣的过程中要利用根瘤菌拌种,一定不要使用杀菌剂拌种,否则起不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1.5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大豆属于喜水作物,在萌芽阶段需要吸收的水分是自身质量的150%左右。因此,如果在种子萌发时期遇到干旱天气,一定要及时灌水,但不能灌溉过多,只要能保障种子萌芽即可。另外,播种前要使用除草剂除草,最常用的除草剂是赛克和速收。
1.6 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
常用的种植方式有密植、双条播、精量播种等。其中,密植应当保持50 cm的行间距,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光照条件和有利的地势,有效控制杂草生长,采用这种方法比常规播种增产15%以上[2]。
2 田间管理方法
出苗到花期是大豆营养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保障大豆苗健壮生长,需要及时疏松土壤,促进苗早分支、早开花。
2.1 补苗
对于那些苗没有出齐的地块有必要进行补钟,补种时苗的根部要带土,继而深埋,从而保障成活率。
2.2 间苗
要将病苗及时除去,同时还要保持合理的间苗密度,从而促进苗的健壮生长。
2.3 除草培土
在生育前期,由于花芽的发育速度较快,因此需要吸收充足的水分。进行除草培土,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吸水吸肥能力。需要在第1 片叶子展开前进行中耕,中耕深度要保持在20 cm 左右,培土深度应在12~18 cm,要超出子叶节,以便于长出次生根,在吸收一定水分、养分的同时有效提高其成活率[3]。同时,要加强对大豆田地的清理,以便于及时消除杂草种子。
在生育后期,由于受到天气和湿度的影响,杂草的生产速度较快,所以要及时除去杂草。相关人员调查研究发现,拔除杂草的大豆田可以增产30%。因为鼓粒期是积累干物质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及时给大豆补充水分,可以向大豆喷洒二氢钾水,从而保证水分充足。
2.4 病虫害防治
由于水流和使用的一些农具携带有病虫菌,因此在大豆重茬的地块容易发生虫害,这样就会导致大豆减产。因此,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的影响,如使用抗虫害的品种,在干旱时及时灌水,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等。
3 结语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大豆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关人员要加大对大豆种植技术和管理的重视力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大豆高产,保障市场上能够供应优质的大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0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