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笔记:玩具宝宝哭了》,欢迎阅读!
教育笔记:玩具宝宝哭了
一、背景
开学了,小朋友们都来上幼儿园了。看着一张张懵懵懂懂的小脸,觉得自己一定要好好的带领他们认识这个美好的世界。我班是新小班,大多数都没有读过托班。3岁幼儿很大程度上认识依赖于行动,他们不会有意识的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
游戏是幼儿生来就喜欢的,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游戏在幼儿的生活中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游戏中多运用“情境”方法,可以促使游戏更为丰富。幼儿通过情感的满足,可以促进其动作协调发展及感知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过程
一天来园,幼儿进活动室后像原来一样进入活动区游戏。不一会儿,只看见平把积木都反倒在地上,我走过去说:“玩具都掉在地上了,快把玩具捡起来再玩。”经过劝说无济于事,平就是不肯把玩具捡起来。
我正想帮他捡的时候又有人把玩具倒在地上了,此时我我想我不能一直帮他们捡,要想个办法让他们自己捡,养成自己的玩具自己整理的习惯。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拿起被扔在地上的玩具伤心的说:“玩具宝宝,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呀?”边说边把玩具拿起,轻轻摇晃,幼儿慢慢安静下来,我侧耳靠近玩具并点了点头像是听明白了似的。我告诉小朋友说:“玩具宝宝被你们刚刚扔到了地上很疼很疼,而且都没有人把他送回家,他想回家,想回家,呜呜呜!”
“我们让玩具宝宝不要哭好不好!你们快把玩具捡起来,送回他的家!”说着我和幼儿一起把玩具捡起来。这个方法真灵,小朋友很快的把玩具收好了。收完玩具,云走过来对收拾好的玩具说:“玩具宝宝,别哭了,你已经到家了!”。
此后,每次玩具掉在地上,不用说很多幼儿都起劲地把玩具捡起来,幼儿产生了对收拾玩具的兴趣。 三、分析
幼儿在游戏中常发生争抢图书、撕破图书、把玩具扔满地而无一人捡的现象。游戏是幼儿产生快乐情感的催化剂,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经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但是怎样使幼儿自动
的去遵守它哪?
小班幼儿年龄小,游戏常规意识还比较弱。就象平志鸿,他平时在家里玩玩具就是随处乱扔的,进入幼儿园以后他把幼儿园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玩具随处乱扔。他们不象中大班的幼儿,当出现问题时可以采用讲道理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他们需要运用他们周围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育,这样易被接受,能转化为幼儿自己的东西。情境化教育正是教师创设了一个幼儿感兴趣的环境,让幼儿自然的融入于活动之中,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班幼儿的潜意识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哭会笑。小班幼儿不同于中大班,他们玩游戏是很投入的。我抓住了这两个年龄特点,利用“玩具宝宝怎么哭了”这一情节,导演了这个游戏。利用小班幼儿喜欢的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使幼儿能够容易记住,去遵守。让幼儿从非常枯燥、单一的学习环境中很自然的融入到情境环境中来,不仅实现了原有的教学目标,使幼儿的认知和探索能力不断拓展,而且,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种情境中自然渗透,潜移默化地逐步形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我的思考
小班幼儿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支配,他们的情绪很稳定,容易冲动,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常常东张西望,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
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在情境中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策略一:情境转移法
在“玩具宝宝哭了”这情境中想到让平志鸿主动的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捡起来,让其他的幼儿知道玩具掉在地上要及时捡起来,这只是在收拾整理玩具中的一部分。只有做到一贯性、一致性坚持要求,才能在形成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习惯。为了让幼儿主动的养成送玩具宝宝回家,在每个玩具宝宝家的地方贴上相应的图片,让幼儿能够明确的知道哪个玩具宝宝的家在什么地方。养成玩好了玩具能自动送玩具宝宝回家。
策略二:榜样激励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0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