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

2023-12-17 17:3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独立学院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欢迎阅读!
学院,应用型,广西,相思,构建
独立学院应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

作者:温桂珍,梁安莉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



摘要: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应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定位、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提出独立学院应用课程体系构建的浅见,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27-02

2015年年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出台《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按照国家办学指导意见,独立学院面临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为生产服务一线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转型压力。

一、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课程体系关涉到学科专业总体知识架构及架构中各具体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对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影响。独立学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分类型培养本科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从生产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培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按照国家分类办学指导意见,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能够把科学技术、工程原理转为现实生产力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要求在知识结构上,需要具备宽泛的技术知识和基础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而这种知识结构的要求决定了独立学院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必须能反映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这就需要独立学院面向市场、以职业为导向设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传授学生就业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工作技能。

二、独立学院课程体系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众多独立学院开办之初,均依托母体院校的师资来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故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多是参照母体学校来开设课程。而母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术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在设计上偏重于以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实践性、知识应用性、技能训练性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少,不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独立学院的课程开设必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站稳脚跟。

2.实践教学设计上问题突出。首先是实践教学内容上还达不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大多数课程尚未形成实践教学大纲及实训、实验指导书,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起到关键作用。其次是学生外出实践机会少,实践时间短,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无法打下扎实


的就业基础。而实践是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岗位人员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渠道。

3“. 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应同时具备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既能担任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胜任专业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都是走出校门又进入校门,缺乏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而制约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应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是广西区内8所独立学院之一,创建于20024月,在办学过程中,学院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课程体系。

1.以行业为导向,大刀阔斧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相思湖学院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重构。打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块砖组合”式课程体系,按照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素质拓展课五大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各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上的功能定位。同时,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扩大部分课程实践课时,增设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调整后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总课时比例要求达到30%以上。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相思湖学院通过“结合”、“融合”和“整合”方式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将部分交叉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比如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出版经营管理”和“出版经营”中有相似的教学内容,学院将两门课程整合成“出版经营学”。

2.遴选试点课程,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中的实现途径。为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课程中的实现途径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实方式,相思湖学院选定了《市场调查》、《国际结算》等33课程为实践教学试点课程。经过大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各门课程形成了实践教学大纲、教案及课件。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形成了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教学效果良好,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第二,部分课程进行了视频录制,搭建起让学生学在课外、练在课内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实训,进行答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构建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相思湖学院出台了《“双师型”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广泛发动专业教师参加双师素质的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引导和促进学院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此外,学院坚持“请进来”政策,积极推进“双聘”制度,即在学院、系部两个层面聘任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应用技能型知识的传授。同时,学院实施“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工作,担任相关学会、协会、研究会要职,兼任政府、企业或团体的专家、顾问,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锻炼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4.深度融入区域社会,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相思湖学院充分利用区域社会资源,探索、创新与社会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与国外高校深度合作,采用“3+1”(国内学习3年,国外高校学习1年)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社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二是与区域社会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产学融合,强化学


实践能力培养。自2011年以来,学院编辑出版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专业试点国内“3+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区域社会的标杆企业搭建产学融合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全职实习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国内“3+1”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与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共办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共建实验实训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真正成为社会亟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v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