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开展情况的视察报告》,欢迎阅读!

关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开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安排,4月28日,召开全区公益诉讼工作座谈会,听取检察、财政、市场监管、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5月17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建带领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区人大代表,视察了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展示厅,听取了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检察职能调整后新的工作亮点和着力点。海州区检察院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公益保护的重点领域,突出公共利益核心,不断强化责任担当,以机制建设为抓手,以司法办案为中心,聚焦公益保护职能,全力推进公益诉讼工作开展。截至目前,共立案66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案件51件,已收到相关行政单位回复50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5件21人,收到法院判决14件20人。该院以公益诉讼为题材拍摄的微电影《小河弯弯》获评第三届平安江苏微电影评比三等奖。开设“公益诉讼微课堂”,检察官进入人大代表微信群讲解环境公益诉讼法律知识,被全国、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一)公益诉讼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将公益诉讼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和亮点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加强部门协调,努力构建符合公益诉讼要求的工作机制。在工作机构上,明确第五检察部具体负责公益诉讼工作,其他部门受理涉及公益诉讼线索的公诉案件,及时移送第五检察部进行评估分析,基本上形成了以第五检察部为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工作模式上,建立“一中心三制度”案件线索收集机制,对线索统一分析、统一研判,提高线索分析能力和应用效率。成立公益诉讼联合办案组,聘请14名公益诉讼专家,打造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在部门协作上,主动加强与国土、环保、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沟通,在调查取证、信息共享、技术咨询、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协作配合,及时向区委区人大区政府汇报公益诉讼工作开展情况。与纪委监委联合出台《关于建立监察职能、行政公益诉讼职能衔接机制的若干意见》,建立线索双向移送反馈机制。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提升检察建议质效的若干规定》,增强检察建议刚性。推动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意见》,使行政机关更加自觉支持和配合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工作。
(二)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来源渠道不断拓宽。一是建立“一中心三机制”线索收集机制。即公益诉讼信息中心和内部线索移送机制、联络触角延伸机制、外部机关对接机制。公益诉讼信息中心开发“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进与环保、药监、国土资源、国有资产领域等行政执法单位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运用信息化手段收集案件线索。“三机制”加强了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检察机关与相关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建立了线索共享机制,强化了案件线索发现、移送和处置。“一中心三机制”建立来,累计收集线索70余条,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6件。上述经验做法被高检院官网、正义网、连云港日报等转发刊登。二是建立公益损害观察员制度。聘请记者,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社区工作人员等63人担任公益损害观察员,借助分布广泛的观察员,及时发现案件线索。三是发挥社会力量收集案件线索。利用环保的263热线,政府的12345热线、检察12309热线等,受理群众举报。启用微信端“公益眼”,打造公众参与平台,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提供线索支持。
(三)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力度不断加大。坚持“突出监督重点、关注监督热点、打造监督亮点”的工作思路,通过办理一批效果佳、影响好的公益诉讼案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是突出环境保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重点案件,办理非法采矿、滥伐林木、非法狩猎等类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13件19人,判决被告人赔偿修复费用150余万元。二是紧盯民生热点。密切关注民生热点领域,督促整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行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针对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存在食品经营许可证过期,未公示许可证等情况以及今年315晚会曝光的执业药师不在岗、职业资格证书挂靠等乱象,及时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市场监督管理局约谈2家网络餐饮平台,下达行政警告5份、责令整改通知书32份,7名执业药师变更退出。去年该院共办理食药品安全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件,法院判令被告人支付销售金额10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并在媒体公开赔礼道歉。三是办理重点案件。针对连云港市钓鱼山垃圾处理场常年尘土飞扬,超库容填埋垃圾、超年限运行问题,及时向市城管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推动市城管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整改,并协调市发改委批复同意投资5200余万元建设连云港市钓鱼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
二、存在问题
(一)部门间共享协作机制需进一步畅通。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虽与市场监管、国土、环保、政府12345热线、检察12309热线等基本实现信息联通共享,但由于部分单位案件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全面,导致公益诉讼线索收集数少、质量不高,平台作用充分发挥不充分,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二)公益诉讼工作经费保障不足。公益诉讼工作调查取证涉及到一些勘验、鉴定的问题,办案成本很高,特别是生态环境类案件,鉴定评估费用更是高昂,费用“一案一报”手续繁琐,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益诉讼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公益诉讼检察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公益诉讼工作只有1名员额检察官负责,办案力量不足,“案多人少”的矛盾尤为突出。工作涉及环保、食品药品等专业领域,办案人员在熟知运用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四)宣传推广力度还需加强。公益诉讼工作作为新生事物,开展时间短,专业性强,尽管检察机关作了大量工作,但社会公众对公益诉讼重要性仍认识不足,对公益诉讼的制度安排不甚了解,在争取群众广泛支持,营造浓厚氛围上仍然需要下大气力。
三、几点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检察机关要始终围绕“公益”这个核心,构建良好的工作体制机制,加大公益诉讼工作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努力把公益诉讼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一)健全完善公益诉讼工作长效机制。检察机关主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行政机关的理解和支持,加快建立线索信息共享、案件协商、情况通报等制度,实现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同时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沟通案件证据收集、认定和法律适用,保障公益诉讼顺利进行。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后续跟踪监督机制,对诉前程序
案件以及法院判决生效案件加强对执行情况监督,督促相关主题切实履责到位。
(二)提升案件办理实效。在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时,充分运用诉前程序推动问题解决,诉前检察建议提出要及时、准确,督促行政机关主动依法履职,推动相关主体自行纠错,保护受损社会公益。提升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加强对公益诉讼个案的剖析和类案的研究,及时总结案件办理中反映出的普遍性、规律性问题,以情况反映、专项汇报等方式向党委政府反馈,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效果。
(三)加强公益诉讼工作保障。以深化司法改革为契机,充实加强一线办案力量,通过专题研讨、案件实训、庭审观摩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质量。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建立公益诉讼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公益诉讼专项基金,将公益诉讼调查取证、鉴定评估等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四)努力营造公益诉讼的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各种载体和契机,加大公益诉讼宣传力度,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的认识。采取发布典型案例、以案释法等方式,对于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案件,及时发布案件信息,公开案件办理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与司法行政部门及有关媒体沟通协调,把公益诉讼制度纳入普法宣传教育范围,宣传报道公益诉讼工作,提高公益诉讼制度的社会知晓度,为公益诉讼工作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本资料仅供参考,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