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述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欢迎阅读!
![中国,起源,古代,发展,教育](/static/wddqxz/img/rand/big_115.jpg)
浅述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国度,在国家文明发展过程中,教育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和推进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我国悠久的文明史是与我国悠久的教育发展史分不开的。
我国教育起源于商代中后期。商代奴隶主贵族为了培养自己的子弟,巩固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建立了序、庠、学、瞽宗等学校,教师由国家职官兼职,教学内容以宗教和军事为主,此外还有伦理和一般文化知识。序是讲武习礼的场所。学有“左学”、“右学”之分,左学即下庠、小学,位于国中王宫之中;右学为大学,设于西郊。殷商卜辞中的“大学”是指献俘祭祖的场所,且与宗庙的神坛连在一起,以祭祖、献俘、讯馘、养老为主要职能,以教授有关宗教祭典等礼仪知识为主要内容,但不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瞽宗本是乐师的宗庙,用作祭祀的场所。祭祀中礼乐相附,瞽宗便逐步变成了对贵族子弟传授礼乐知识的机构。序、庠、学和瞽宗表明商代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机制。甲骨文还表明商代学校已进行了读、写、算教学,出现了作为教材的典册。《尚书.多士》中有“唯殷先人,有典有册”的句子,说明商代学校具有读书写字的教学条件。同时,“六艺”教育也初露端倪,为西周时期的教育发展开辟了道路。
西周在继承商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古典教育官学体系,形成当时先进的六艺教育。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设立,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乡学则按地方行政区域分设,对象是地方普通贵族子弟及致仕退居乡里的绅士乡官子弟。西周国学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附以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礼教是有关政治、宗法、人伦道德规范礼仪等知识的教育,在六艺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乐教主要学习宗教祭祀乐舞知识,包括中、和、祗、庸、孝、友六方面,核心是张扬等级观念。射御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内心志向和技艺的增养。当时射最受重视,射艺的高下常作为士子奖励、提升的标准。书数是有关读写的知识教育。六艺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教师既行教又兼管国家事务。
到了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周王室势力日渐衰微,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兴起学在四夷的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贵族官学从此走向衰落,中国古代教育一次重大改革不可避免。
周礼制和政治统治在东周的崩溃迅速改变了中原政治和文化的格局,各种势力、各个阶层突破桎梏,展开激烈斗争,各种势力都得到了发展,使中国的政治、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迅速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东周出现了大规模的私学,儒、道、法家等诸子百家各设学堂,各收弟子,所收弟子不在局限于贵族子弟。当时教育界代表人物孔子,所收学生就不限阶级,诚可谓“有教无类”。东周的教育繁荣产生了诸多的教育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方法,在现代教育中仍被使用。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213年,李斯认为东周天下动乱的根源在于各种儒门学说和私学的存在,向秦始皇建议消灭私学,除《秦记》之外的史书一律烧毁,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不在烧毁之列,要学习法令的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建议,下令焚书。秦的焚书,是对教育的一次打击,严重摧残了古代文明。虽然秦始皇消灭私学,但私学的体制依然存于后世,一直到中华民国初期还有私学存在,只不过我们习惯上称作私塾。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从此,儒术从私家学者的书斋走进了太学,太学设五经博士,开始以家法教授。儒学由一般学说而被尊为经,即:《诗》《书》《礼》《易》《春秋》5种。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把“五经”作为教育中心,作为选拔人才考试的内容。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指定教学和考试教材。从此,“以经术饰吏事”,儒经便与仕途结合起来,国家设太学养士,以经术取士。儒学自从得到政府倡导以后,获得
广泛传播。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利于统治阶级管理国家,但是它制约了人们的思想领域,阻碍了教育内容发展的多元化。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一个时期,但同时,它又是在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极富于艺术气质的一个时期。人的主体意识在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之后,获得了觉醒,整个文化领域,出现了迥异于两汉的独特面貌。文学摆脱了经学、史学的附庸地位,走向独立。从自在走向了自觉。教育思想也在各种活跃的思想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初现萌芽,按门第选官的方式被举孝廉、举秀才等察举方式代替,为后来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直接晋官,参与国家的管理,所以,“学而优则仕”使古代的科举制度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每一个教师都想多培养出几个“状元学生”,国家也多想选拔一些有识之士。科举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其作为检验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的、选拔人才的一种教育体制,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所起的作用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到了隋朝,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正式确立。隋文帝时正式取消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任用不再受门第的限制,体现了用人的公平性,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大进步。公元606年,隋炀帝杨广开进士科,确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自此就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方法。
公元626年,唐太宗即位后,就大力提倡教育,扩充学校。国子监下设国学、太学、四门、书、算、律等,进行学校教育。但安史之乱以后,国子监颓废,直到公元766年,唐代宗时才恢复讲学,但规模已不及初唐。太宗又置弘文、崇贤两馆,就连禁军屯营飞骑也置博士教书。并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还规定学生能明一大经以上者皆得补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遗弟子入长安求学,这也许就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国子监生达8000余人,与现在一些大学在校生规模相当。可见当时的教育已达
到一定水平,依此之见,“贞观之治”的出现也绝非偶然,而是与唐朝的教育繁荣有很大关系。 初唐学校教材以儒经为主,太宗并以儒经师说多门、章句繁杂为由,于公元640年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正义》,作为全国通用教材。科举制度在唐代继续实行,并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时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始行特奏名,首创殿试制度。所谓特奏名,就是那些解试合格而省试落第的举人,累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不经省试,由礼部特别奏名,直接参加殿试,分别等第,并赐给出身或官衔的一种科举制度。因为是皇帝特别推恩,也叫做恩科。开宝六年(973年),赵匡胤为收揽文权,使读书人入仕感激皇恩,在讲武殿亲自复试举人,从此,皇帝亲自复试的殿试成为一种基本制度。宋开宝八年(975年),科举考试开始有了解试、省试、殿试一整套程序,标志着科举制度在宋初已基本完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369年,朱元璋即下诏命令地方郡县设立学校,并明确规定了府、州、县的规模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可见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诏书还规定地方培养出来的学生,年资久的,可定期保送到京城国子监深造,也可参加科举获取功名。国子监设在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其学生叫监生,多为官僚、地主的子弟,主修“四书五经”及典章、律诰等,结业后可直接做官。1735年,又设社学以教授民间子弟,民间子弟通过科举尚可获得功名。这就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教育的不平等性。
公元1370年,因国家急需人才,朱元璋颁发科举诏令,设科取士。明代科举沿用宋朝制度,考试仍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京师会试考中者有资格参加殿试。三年一大考,殿试由皇帝亲自把关,殿试及格才能被录取为进士。凡考中进士者,即可授官。明代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为八股取士。八股的出现僵化了人们的认识,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r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