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1年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考研真题》,欢迎阅读!
![东北财经大学,真题,管理学,考研,2011](/static/wddqxz/img/rand/big_47.jpg)
2011年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考研真题
一、概念题
工作丰富化 霍夫斯坦特模型 垂直一体化 企业社会责任 统一领导
渐进决策 霍桑试验 职能制机构 风险性决策 关键事件法 二、论述题
1、试分析以西蒙为代表的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增长性战略的形式与内涵
3、管理方格理论有哪几种风格的领导方式 4、归因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5、简述信度与效度的含义 ,分析为什么在甄选的过程中要重视信度与效度 三、论述题
1、梅奥提出的“ 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理论发展的意义
2、根据激励过程图描述三种代表型的激励理论的内容, 并进一步用图表描述三种主要的激励理论中的具体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3、材料关于沟通方式 给出一段资料 说明有什么沟通方法 ;然后第二段资料 说明沟通方法的有效性 四、案例分析题
中国人坐一桌,大江南北,声音、饮食和服饰全然不同;中国的企业家坐一起,同样的五花八门,各有禀性特色。在这个群体中行走,往往会听到一些很有趣的讨论,在这些话题的背后似乎有很多历史和体制的故事存在。比如,人们常常会问这个问题: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三十年间,上海为什么没有出――哪怕一名全国闻名的企业家?这是一个很让上海人尴尬的话题,去年,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俞正声甚至出了一个题目是,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
自洋务运动以来,上海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重镇。当年李鸿章办的四大洋务企业,有三家放在这里――江南造船厂、轮船招商局和江南织造局;名号震天响的上海商人更是如过江之鲫,如办实业的荣宗敬兄弟、穆藕初,办金融的陈光甫、张公权,办航运的虞洽卿、办文化的张元济、史量才、办百货的郭乐、马应彪,当然还有从事黑色暴力产业的杜月笙、张啸林等人。可是,最近这三十年里,上海企业家似乎集体“沉默”。
在我看来,“沉默”的原因与地缘经济有关。其一,作为国营企业――特别是轻纺和轻工产业的重镇,在1990年代之前,上海一直被计划体制压得喘不气来,人才、技术和市场被周边数以十万计的江浙小企业分割蚕食。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恢复及浦东开发以来,上海迅速复兴,不过,它的特征却是政府强力主导,民营企业家仍然无大作为。
其二,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成为航运、金融和制造业的中心,由于体量惊人,因而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坐商模式”,百商汇流,坐地兴市,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所以,上海企业家吸力足够,呼力不足,很少看到他们满头大汗地跑到穷乡僻壤去打市场的。所以,在消费
品领域,上海产品只能够在一级市场昙花一现,缺乏渗透力和亲和力,是上海企业的通病。
其三,以上海的区位优势,百年以来,最容易做大做强的产业分别是航运码头、金融、地产、文化和重化工业,而上述产业绝大多数仍是国有资本密集之地,所以,上海容易出大企业,却出不了大企业家。上述的三个特征不改观,上海还是出不了荣宗敬或马云。跟上海相似的一个困惑,也体现在东北 ―― 东三省,那么肥沃的黑土地,为什么没有长出几个大企业家?
说东北肥沃,不仅是说土壤,更是说经济。早在1920年代,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治理东北的时候,就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沈阳的兵工厂是惟一能够自主制造飞机和卡车的大型军工企业,哈尔滨则是东北亚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据曲晓范在《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一书中的计算,1945年抗战结束时,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台湾占10%,连年内战的其他地区只占5%。东北工业规模不仅大于上海地区,甚至还超过日本本土,位居亚洲第一。
新中国建立后,东北仍是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后,东北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因而有了“共和国长子”的称号。但是,三十年来,东北从来没有出过大企业家。道理似乎在于:从1920年代开始,东北经济就是以国有化为特征的,国有投资、国有经营,国有垄断,需要自由空气的企业家精神已经理所当然地被窒息掉。所以,东北有最具纪律性的产业工人,能够出王进喜这样的铁人典型,可是却出不了企业家。
这样的“土质”已经形成将近百年,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国有企业生锈衰落,民间商业缺乏基因,昔日的优势陡然变成了“包袱”,因而造成经济长期徘徊不前。
回答
1、为什么东北缺乏或者不缺乏大企业家 至少答三条 2、 根据东北面临的问题 让你提出一些针对的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n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