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资治通鉴·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欢迎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露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昊、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 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昊、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冗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王曰 "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
会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到,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史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延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千乘,兵车干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诚淮南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取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4分) (2)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4分)
14.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 (3 分) 参考答案: 10.(3 分)B
11.(3 分)C(廷尉职责为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太尉。)
12.(3 分)C(“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理解错误,原文意思是“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
13.(8 分)
(1)(4 分)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注意“行陈”“蹈瑕”“候间”“因”的翻译。)
(2)(4 分)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注意“怨望”“阴”“下”“治”的翻译。)
14.(3 分)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1 分)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1 分)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1 分)
参考译文:
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左吴等日夜加紧谋反准备,察看地图,部署进兵的路线。 刘安召来中郎伍被,与他商议谋反之事,伍被说道:“大王您怎么能有这种亡国的言论呢?我好像已经看到王宫中生满荆棘,露水打湿人衣服的凄惨景象了!“刘安大怒,将伍被的父母逮捕,囚禁起来。过了三个月。刘安又将伍被召来询问,伍被说:“当初秦朝无道,极为奢侈暴虐,十分之六七的老百姓都希望天下大乱。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如今大王见到高皇帝得天下容易,却单单不看不久前‘七国之乱‘的吴、楚吗!吴王刘濞统辖着四个郡,然而为什么大梁一战失败,向东逃亡,本人身死,祭祀灭绝?是因为他逆天行事,不知时势。现在,大王的兵力还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而天下的形势却比吴、楚兴兵时安定一万倍。大王如不听从我的劝告,马上就会看到您丢掉千乘之国的王位,接到赐死的命令,先于群臣死在东宫的惨景。“刘安听了,流着眼泪站了起来。
刘安有一个庶出的儿子名叫刘不害,年龄最大。刘安不喜欢他,王后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太子刘迁也不将他视为兄长。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
刘安很害怕,想要举兵谋反,又一次和伍被商量,伍被说道:“如果大王一定要干的话,我有一计。当今各封国国君对朝廷都没有二心,老百姓也没有怨气。大王可以伪造丞相、御史的奏章,说是要请求皇上将各郡、国的豪杰之士和殷实富户迁徙到朔方郡,大量征发士兵,使集合期限紧迫。再伪造诏狱之书,声言要逮捕各封国的太子和宠臣。如此一来,就会百姓怨恨,诸侯恐惧,再派遣能言善道之人接着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吧!“刘安道:“这是可以的。不过我觉得用不着这么麻烦。”
就在此时,廷尉前来逮捕淮南国太子刘迁。刘安听到消息后,与刘迁密谋,召相和二千石官员前来,企图杀死他们,兴兵造反。召相,相一人应召来,内史、中尉都没有到。淮南王想,只杀一个相也没什么用处,就放了相。刘安犹豫,拿不定主意,刘迁便刎颈自杀,但没有死成。
伍被自己前往廷尉那里,告发与刘安图谋反叛的情节。官吏于是逮捕了淮南国太子和王后,并且包围王宫,悉数搜捕在淮南国内与淮安王一道谋反的宾客,取得谋反证据后,奏闻朝廷。汉武帝因为伍被平常的言论中曾多次赞美朝廷,所以想不杀他。廷尉张汤说:“伍被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m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