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小衔接介绍和目前市场出现问题》,欢迎阅读!
. .
家长们的忧虑:孩子已经从幼儿园大班毕业了,马上就要进入小学了,可是我很担心孩子是否能适应?他的学习能够跟上老师的进度吗?上课注意力会集中吗?老师教的字能认得吗?会写吗?在家里我们教过一些,可是现在他连名字也写不好,经常把偏旁部首写颠倒,数字也会写反。而且根本坐不住,一提
到写作业,不是上厕所就是喝水,再不就是玩笔、玩橡皮……唉!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是的,谁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都知道,只有打下坚实的地基,才能建起高楼大厦。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是孩子正式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这个跨越比以后年级之间的升级更为重要。
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向一个陌生的环境转变,从幼儿世界的游戏生活向成人世界的规则生活转变,从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向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转变,从以口头语言为主的学习向文字或符号写的教科书的学习转变……这些转变会让孩子出现诸多不适应,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他今后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做哪些准备呢?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涵
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核心是这年龄段幼儿的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主要是针对5—6周岁的幼儿。
幼小衔接教育,就是学前儿童思维方式、自控能力、行为习惯飞跃的一个过程。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学校生活逐步适应以游戏、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以以幼儿教师为主要护理人到自觉、独立的在校生活学习模式过度的过程。幼儿通过接受幼小衔接教育,逐步摆脱对于成人过度依赖的阶段。在进入小学生活后不感到茫然和陌生。
学前教育研究院庞丽娟老师认为:从学前儿童心理学层面谈及幼小衔接,就是四个字“良好适应”。幼儿的每个人成长阶段都有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变化的过程,经过幼小衔接教育,幼儿在思维上逐渐接受简单的小学知识,从意识上,认识到小学阶段是相对于幼儿园阶段的高级阶段,在生活、学习、知识水平上要求更高。学生心理上接受此种意识越早,那么“心理准备”也就越充实,到了小学适应的也就越快。也就达到了“良好适应”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所认识到的“幼小衔接”即幼儿介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姐之间的过度阶段。幼儿在此阶段,会逐步适应小学的生活模式、学习模式。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是有所提高的。也就是说,幼儿为适应小学在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上的提高过程。 二、幼小衔接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相互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工作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体现在一下几方面容: (一)突出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幼儿教育小学化趋势明显 在一些幼小衔接的私立学前班和部分公立幼儿园,在以“幼小衔接”为教学总目标的同时过度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个别教育机构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送给学生过多的知识概念,讲解则以灌输知识为主。很多教师往往会只注重教学进度、知识深度、广度,而忽略了教育理论和幼儿心理、生理的发展。很多幼小衔接学前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忽略了
页脚
. .
幼儿一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在授课过程中缺少游戏性、趣味性,缺少生动形象的教具、彩色的图片课件。三四十分钟一堂课,满满当当。还有很多学幼小衔接前班在学生学习一天后还要像小学生那样回家完成家庭作业。诸如此类的小学化现象严重影响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违反了教育原理,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有些甚至不是“衔接”,而是“断层”,对幼儿今后接受的小学教育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恶性循环。
(二)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随着家长们对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视,近几年,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以“幼小衔接”为名义的办学机构。这些教育机构多数都是私立机构。其中 ,有些机构缺少办学资质,租赁某些正规学校教室办学,假借他人名义招揽学生。还有一些公立幼儿园,没有得到 教育审查机关允许,为了盈利创办学前班。在教育教学方面,这些所谓的“幼小衔接学前班”,往往都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很少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过度时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还有很多幼小衔接的学前班,只是深度甚至已经超出了一年级的学习畴,过度地加重了数学、语文这类主课课程的课程量,给还处在学龄前的幼儿加重了负担。这些现象,都是阻碍幼儿顺利进行幼小衔接过度的重要因素。之中不可合理的教育形式,不见得还会取得多少效果,而一旦实施不当,便会引起幼儿厌学、自卑等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幼小衔接的专业授课教师 现代幼儿的幼小衔接教育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责任,需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合作沟通。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虽然熟悉幼儿园的教学生活,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习生活了解的少之又少,不能良好的帮助孩子度过此阶段;小学低年级教师虽然了解小学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但对于出于学前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了解还不充分。所以,在师资上不能绝对的说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应该归于谁。也就是说社会上是缺少正真了解有效衔接教育和能够有效实施的专业教师的。 (四)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恰当,阻碍孩子幼小衔接过度 当代家长的不当教育理念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家长,超前教育幼儿的家长。他们过多的注重幼儿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知识,至于孩子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学习兴趣,这些家长并不关心。第二种家长,过分的迁就幼儿。他们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既想让孩子有效过度,进步提高。又溺爱孩子,拒绝教师对孩子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方面的教导和训练,怕孩子“受委屈”。会给老师提出各种要求和条件来“照顾”自己的孩子,最后不利于孩子发展。这两者两极分化严重,都是不可取的。
三、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幼儿智力发展的确重要,但是不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都应该认识到除了“智”之外,“体”“德”“美”“劳”是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未来人生生涯的发展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在这几项的学习中也更容易获取快乐,培养兴趣。只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才是帮助孩子长远发展。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合作,加强联系,确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配合,不要背道而驰,长期坚持才能把幼儿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真正做到“幼小衔接”。如加强学生适当体能训练、互帮互助活动、传统美德教育、劳动技能大赛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和进步,把好习惯贯穿到生活中。
4 例如,优帮学校幼小衔接班的老师们在设置课程表的过程中,合理安排了兴趣课,兴趣课程与只是课程穿插进行,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知识,以下是优帮学校学前班的课程设置情况: 表1.1 从课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师们注重对幼儿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也符合幼小衔接的教育原则。另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其中和期末分别举行“劳动技能大赛”和“课外知识竞赛”等亲子活动,幼儿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提高了更方面素质。 (二)相关部门完善学前教育法规,加强管理检查力度 对于社会上那些违规办学的教育机构,首先,作为教育检查机关应该加大对教育机构办学的审核力度,同时实行定期检查,检查项目要全面、细致,不断完
页脚
. .
善相关教育法规,规教育市场。其次,作为家长,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办学机构,不要盲目效仿、跟从,多方查证,多听课,多询问,为孩子选择真正适合他们的幼小衔接学前班。 例如,相关的教育监督检查部门,应该每年固定时间有计划地走访各大幼儿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设置有针对性的开设网上调查系统,公众微信平台,鼓励不同教育环境下的老师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鼓励家长们积极地向相关教育部门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教育监督检查部门应该在对教育机构,特别是私立教育机构的资格审查上加大力度。对办校应有计划地审查,不合格地给予严肃处理并公布与众。当然,对那些认真办学的学校应给予奖励。这样才能规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 (三)园校之前加强合作,培养专业方向的教师团队 要在幼小衔接中各取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不同特点将其融合,又要考虑到适合学前儿童,还要把小学教育融入其中,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努力。两
页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