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危害

2023-02-17 07:16: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危害》,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成因,危害,小学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危害

姓名:尼玛央宗 学号:1101210028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教育;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轻视过程评价。幼儿长、教师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的利益诉求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直接原因。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积极开展家园共建活动,形成幼儿教育合力;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加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一)广大不懂幼教规律的家长的错误需求。

当孩子回到家时,多数家长最先关心的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吃没吃饱?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今天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等等,当家长把这些方面作为考察幼儿的主要发展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幼儿自我为中心和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

(二)少数幼儿园办园目的不端,盲目应合家长需求。

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把盈利作为首要目的,一味迎合家长,只要家长掏腰包,你就是我的上帝。笔者曾和几名南方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大园、名园园长请教她们怎样打造幼儿园的特色?他们的隧答让笔者找到了一种“秘诀”:那就是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体育专项训练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笔者很难想象,当幼儿园存在这样一种思想时,我们的孩子后劲在哪里?可持续发展又在哪里?

(三)教师素质不高。

目前很多幼儿园所聘用的教师多数是新毕业的年轻教师,甚至还有部分不具备幼教任职资格的人员,她们的理论根基不是很雄厚,实践经验也比较欠缺,接受培训、再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少,因而受社会的影响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采取小学化的的形式和内容,这样家长也比较满意。

有些幼儿园聘用的教师是小学退下来的老教师,小学化的方法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此素质的教师,如果继续教育不力又怎能期待她们的高标准、高质量!

()幼儿园班额过大,教玩具配备不足。

由于目前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幼儿园班额过大的现象尤其突出,在加上受幼儿园场地、教玩具配备的局限,教师无法按照要求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只能进行小学化的教学活动最为简便,也是造成幼儿小学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教老师──家长,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就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就会呵斥、打骂、批评,孩子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就会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某些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


,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6.拔苗助长,幼儿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eA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