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教育】早教记:如何正确鼓励孩子》,欢迎阅读!
【心理教育】早教记:如何正确鼓励孩子
有3个主要观点,一个是避免问题强于解决问题,而能解决问题又强于制造问题;第二个观点是早期教育是慢教育,急功近利不得;第三个就是今天谈的,正确的鼓励能成就孩子幸福的一生。
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的教育方法。教育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的鼓励方法。换句话说,正确的鼓励可以让孩子快乐。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一个小前提,那就是首先要学会定义问题,即什么需要鼓励,怎样鼓励,什么需要停止,怎样停止。一般来说,父母不应该停止所有行为,除了那些涉及重大人身安全和道德因素的行为。
正确的鼓励第一个方面:鼓励孩子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先天因素。如孩子做了某件事,要鼓励孩子勤劳、专心、爱思考或者懂礼貌、善良等,而不是赞扬他聪明或者漂亮。聪明漂亮是先天因素,鼓励这些没任何积极意义,反而会带来很多隐患。
鼓励的第二个方面:鼓励孩子的态度和动机,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如果孩子做了什么,鼓励孩子积极、孝顺、勇敢,而不是赞美他“你真的很好,这次你得了100分”。鼓励成绩会让孩子产生家长关心成绩的错觉,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鼓励的态度和动机可以提供一种取之不尽的内在动力。
鼓励的第三个方面:鼓励要具体化,而不是泛泛而谈。具体化,才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是真诚的,而泛泛而谈只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在敷衍他,收不到鼓励的效果,如很多家长喜欢用“你真棒,你真厉害”,这些都不是具体的。具体的,要明确的说出孩子棒在何处,厉害在什么地方,以期把这些优点深化、固定化。
鼓励的第四个方面:探索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许多孩子的行为既好又坏。父母应该学会从中汲取积极的力量。如果一个孩子拿起一个烟头给他的父母。也许父母会认为它是垃圾和肮脏的,应该让他们的孩子立即扔掉。事实上,孩子认为这是件好事,他想和你分享。因此,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孝顺和感恩,以激活和扩大宝贵的感恩精神,并有很多机会教育他有关卫生的知识。
家长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反省,只有学会思考了,学会反省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下面举一些我自己教育孩子的例子,也许对大家有启发,但愿不要因此而限制了大家的思路。
在生活中,只有三种状态:一种是积极主导的状态,一种是正常状态,另一种是消极主导的状态。绝对的正面和负面是非常罕见的,暂时不会讨论。作为父母,只有牢记这三种状态,我们才能从中提取积极的力量并加以利用。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句话照常适用于儿童。鼓励积极力量向更高层次发展;从平凡中发掘积极的力量,让它积累乐观向上的力量;从消极中发现闪光点,探索上升的力量。
接下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2个字:成长。成长也就是今天比昨天强,明天比今天强,而不是错误一犯再犯。这是我解决任何问题都会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2个字,为我的早教指导思想。要做到这点,需要有二个比较重要的前提,一个是避免急功近利(快速的方法多数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压制问题如打骂或者淡化问题如转移注意力),还有一个就是有明确的思路,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又蕴含的哪些宝贵的品质,如何使宝贵的品质发扬光大直至完全占领消极的空间。
鼓励第一个方面的一个例子:我侄子的名字叫文宇。我一到他家,他就在玩积木。我对他的赞美是:“文宇真的很认真,很有耐心。这些小积木可以演奏得很高,很美。”这句话可以让孩子们有这样的归属感:“我的积木很好,因为我的认真和耐心。我会在未来继续努力。”一些人的鼓励是“你很聪明,建筑材料很漂亮”。孩子们会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他们自己的智力。将来,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智力不足而变得冲动。
鼓励的第二个方面实例:我有个北方新客户,他们那地方可能对孩子的成绩很关注。我对客户有2个重要要求,其中一个就是每周必须跟我交流他最近是如何鼓励孩子的。很多家长,往往学了不少,没有外界力量的强迫往往就疏于使用,最终不是荒废就是出现偏差却不自知。他孩子考试比上一次进步了好几个名次,他就对孩子说“××,你这次进步真大,妈妈真为你高兴,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哦。”乍一看这确实是鼓励,只是这种鼓励是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她只记住了要正面关注孩子,却忽视了如何关注。正确的鼓励应该是关注孩子进步的原因,如“最近学习非常专心、努力,连外面开业庆典放鞭炮都没吵到你。有个学习这么专心的儿子,感觉就是不一样。”逐步强化孩子“专心”的学习品质,以后想学习不好都难。
鼓励的第三个方面:这也是客户的一个例子。她的孩子们学习绘画。过去,她的鼓励方式也是“画得好、画得美”。现在,这幅画的颜色搭配有多好,布局有多有创意,线条有多美等等。赞美一个女人的美,她可能不会这么想,如果赞美她的眼睛像××一样生动,微笑像××一样迷人,声音像××一样甜美,很容易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实在学不会如何夸奖,只用一句话也可以:“有个××(某些品质如勤劳、孝顺、专心等等)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有这一句话产生的推动力,远胜于碎碎念千万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