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作文写作 为什么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

2022-11-04 17:33: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论文作文写作 为什么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欢迎阅读!
议论文,语文论文,高中生,作文,写作


为什么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



每次批改学生的议论文,我都哭笑不得、手足无措、抓耳挠腮、心急火燎、无可奈何。我们的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议论文写作,到高二了还是不会写议论文,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分析和论证,一看到题目就知道在故纸堆里找东西或是生搬硬造,或者一开头就来一大段题记、排比,难以卒读。这让我不禁想起几年前读到的一篇文章《高中作文大赛九成作文高手不会写议论文》(扬子晚报,20081215日),里面的话历历在目:“没东西写就在故纸堆里找东西,或是生搬硬造,这样写作文就像在三鹿奶粉里加三聚氰胺,写出的只能是不值一看的烂文章”,“议论文训练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把握结构,有理有据。而现在学生作文喜欢拼拼凑凑,最缺乏的就是思考性。”那为什么中学生不会写议论文?书店里不是有很多《高中高考议论文辅导大全》之类的教辅书籍吗?难道他们不会学几招来应付考试?难道老师没有把这些技巧来教他们吗?事实上,他们很多人都学了,效果却不明显。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应该从根源上去追溯问题所在。

一、后天教育的失调,让我们的高中生不会分析、推理和论证。

学生并非先天讨厌议论文、不会写议论文,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学习议论文写作时,老师们都教导学生: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细分为“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式、“层层深入”式和“启承转合”式等。解释非常详细,可是学生写出来的都不是议论文,或者弄出个通篇都是一段例子(叙述)加一句议论的“两不像”来。老师们看了着急,又耐心地教授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而且还将每种论证方式的各自优势以及实战例子都详细地介绍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还是不会分析论证观点。

面对一个总观点(话题),学生就是不会“分”(分析,分论点),为何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学校多教“总”(总括,概括),少教“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小学就开始重记忆,重概括,重感悟,重意见的统一(标准答案),却不重实践,不重视分析说理过程的训练,不重视异议和辩论。这种做法虽在普及教育上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下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表现在语文教育上主要是: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练习以及考试中,训练的和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概括段意、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主要观点、主要事件、经验总结、事件影响、意境鉴赏,等等。这样,学生便被培养出一种“总”思维:习惯文章概括和压缩,却不会将一个观点或话题拓展成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一旦形成这种定势思维后,




我们老师再怎么教什么论证方式、议论技巧,学生也一样不会分析问题,也就不会写议论文。何况这些技巧的训练都是“很套路”的,一遇到新话题时学生就会不知如何应用 二、思辨性很强的话题作文逼着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走向死胡同。

全国各地的语文高考都是出话题作文,其中很多话题作文思辨性很强,明显适合写议论文。这种改革出发点是很好的,目的是引导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但仅仅靠作文的改革还不足以促进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必须从小学就开始在教材上、考试上、教学上多方位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考,考有所练,学生才能写出像样的议论文。而现在的状况是:不少学生连材料都读不懂,而有的读懂了却不知如何提炼分论点,于是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一条捷径——用材料中的一些句子作开头段,中间全是堆砌例子以及重复别人的观点,最后加一段没有任何分量、价值的议论来作总结(其中还很掺杂不少材料中的句子或还复述一下题目的内容)。这样做,老师们又不能给个零分或极低的分数来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所以上述那些作品也常常能混个及格。学生这种做法一旦成为习惯便积习难返,他们再也难写出像样的议论文了,而且还导致了不良后果:每次写议论文或者进行辩论时,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例子——实质上就是找别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找不到就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了,或者干脆乱编乱造例子。学生的脑子堆满了别人的故事和观点,却看不到任何经过自己思考和论证的观点和内容——由此可见,我们很多学生还是和古时候的书生一样,脑子都是用来记忆和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用来思考、怀疑、创新的。比如,我们要证明某人是个伪君子,我们的学生不是先去调查、分析这个人的生活经历、言行举止、论述著作等重要材料,而是立刻条件反射似的在脑海里搜索“谁谁谁说过某人是个坏蛋、伪君子”这些内容,举了三个例子后就来一句“由此可见,某某是个伪君子”作总——整篇文章都是“抄袭”。

三、狭窄的、少得可怜的课外阅读破坏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应试教育压得高中生喘不过气,他们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只能看一些《心灵的鸡汤》《刘墉作品集》《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快餐式书籍,这些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点——里面很多文章的作者都是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智者,他们怀着一颗慈悲之心,用幽默的、通俗易懂的、文采优美的、讽喻的、激励的、怀念的、睿智的等笔触纵论社会和人生,为你指点迷津,为你指引一条康庄大道。因此,看这些书籍最大的好处是——哪怕你是小学生或者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社会青年,你都可以不经过大脑思考,然后你就可以明白其中的观点或哲理,中学生们更是可以直接摘抄其中的优美文段,背诵然后加以挪用。某省的一个高考语文状元就很诚恳地说出他的写作奥秘——背几十段《读者》的优美文段,那样,不管出题者出什么题目他都不慌不忙地对那些文段进行剪接和改头换面。当然,能够做到这样娴熟的一般都是学生中的高手,一般的学生只能写出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SS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