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教学

2022-08-26 15:4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教学》,欢迎阅读!
古诗,优化,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范文大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教学

荆门市掇刀区麻城中学 蔡先胜



关键词 多媒体 古诗 呈示方式 阅读 想象 迁移 摘要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文本的呈示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合理发挥想象,再创古诗形象,实现知识的正面快速迁移。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普及和推广,尤其在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作了可贵尝试和探索,也有不少图文并茂、制作精良的课件,但在具教学实践中也有许多肤浅而低效的做法,例如,过分追求生动的画面呈示,略了语文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来画画,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本人认为,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种工具,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如何很好地利用工具为语文教学服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背后,应该是现代语文教学观念,如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等等,不能以使用工具为目的而使教学流于形式,这如同新瓶装旧酒,更不能把计算机作为应试教学灌输教学的工具,现代教育工具并不等于现代教育,当然,这不是在否定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谈一下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学《泊船瓜洲》的具体做法(按照课堂教学的顺序)和理由以及一些教学片段,以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工具性。

用媒体促效率,听、看、读整体推进。

在大屏幕上依次呈示:泊船瓜洲 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文字下面注上拼音,文字出现的同时,配上示范朗读,把《阳春三月》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诗句的呈示间隔一定的时间,方便学生跟读。

利用电脑多媒体对文字语音、音乐的综合呈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系统,学生对文本的听、看、读三位一体,同步进行,整体结合,和传统语文学的文本呈示相比较,后者文字、语音分离,就算播放录音也不利于学生跟读;前者增大了学生单位时间接受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有韵味的古典音乐有助于安定学生情绪,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注意语言的重音、节奏、语气变化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例如,文中的绿一字,而且读的时间适当延长,声音

有起伏、由低到高,再由低到高; 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用升调突出,为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优美的意境打下了基础。

处理阅读信息,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要求学生阅读《泊船瓜洲》的课文注解,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诗歌的大致意思。在大屏幕上呈示跟王安石有关的背景材料(方式和前面一样):王安石,北宋抚州临川人,宋神宗时,积极改革旧制,推行新法。新法实施,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他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今南京),以后,新法废除,他忧愤而死。其诗文揭露了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正是他坐的船停泊在瓜洲,因他怀念金陵,不能回家去,才写此诗。

1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范文大全



让学生明确知道这一步首先要知道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因为这首诗的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只有先体会到诗歌的真实情感,学生才会懂得写景的作用;其次要求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强调语言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最后,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从所有的阅读材料中去寻找信息作为陈述的理由,为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述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阅读可谓高效低耗初一学生习惯有声阅读,语音的呈示能提高学生阅读注意力,并能暗示有价值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制作费时少,文字质量好,提高教师从备课到上课这一过程的工作效率。

教学片段例举:

教师:对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情感,大家有什么看法?

学生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因为诗中作者自问何时回故

学生2: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诗中说江南的春天一片碧绿。 学生3:表现了作者对通过变法,来美化自己的故乡。 教师:你(学生3)的看法独特,说得很好。 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让学生闭目想象一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示江南水乡春天的图画,其中有小河、小草、禾苗、杨柳等,画面里的景物很具有启发性,例如,小草绿得发亮,让人想到绵绵春雨;飘扬的柳枝让人想到柔和的春风。画

面为学生想象打下基础,为学生表述提供素材,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语言表述中体会诗歌意境。画面突出绿色绿是诗眼,是学生感知诗歌意境的突破口,由于诗歌具有形象的概括性,光从语言文字上去感知会很难,而画面让诗歌变得具体可感。画面中的景物只是作为学生想象的凭借,在想象中学生对诗歌形象进行了再创造,文学鉴赏的理论认为,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想象为学生感知诗歌意境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多媒体画面成为了学生和诗歌进行双向交流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文本,而是在想象中创造性地阅读。

教学片段例举:

教师提问:看到了画面中的一片绿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1:心情舒畅,愉快。 学生2:令人十分陶醉。

教师:在画面中你看到的景物是怎么样的?你又想到什么景物,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1:柳树像个披头散发的姑娘。 教师:披头散发这个词语是否恰当?

学生2:柳树姑娘披着一头秀发,这样说比较恰当。 学生3:柳树上有一颗颗的嫩芽。

学生4:近处,一大片禾苗连着远处,一座座青山。 教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

学生5:柳树上嫩绿的芽儿张开小嘴,和燕子在唧唧喳喳地说话。

学生6:一望无际的禾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连绵的青山温柔的静默着。 提供写作素材,实现知识的迁移。

22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范文大全



屏幕上呈示一幅秋天田野的图画:中有一个老农带着微笑,在田里收割稻子,除此之外都是空白。让学生根据这一情景作文,先口头再书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后,能够在实际的写作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画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写作的情景,为学生从阅读过渡到写作提供了一条通道,促使知识的主动迁移,画面中的空白更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

教学片段例举:

教师提问:这位老农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十分高兴、喜悦。

教师:在这种心情下,老农看到的景物会是怎么样的?请具体形容一下。 学生:稻子弯着腰,在风中跳舞。

学生:太阳公公笑着和老农告别,依依不舍的下山去了。

33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GJ.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