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朝向“社区”当代社会工作的关键命题》,欢迎阅读!

朝向“社区”当代社会工作的关键命题
作者:暂无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7年第12期
加入《社会与公益》杂志“社工学人茶座”专题已有一载,在岁末之际,茶主提议最后一期以“回望2017”为主题,虽然谈不上本年度有什么创举,但也希望借此机会再次重申201 7年前后所思考的社会工作关键议题—社会工作的“社会”转向。
去年,在《社会科学战线》第6期发表了我博士论文(2015年6月)中关于社会工作本质思考的一部分内容,后来取得一定的反响,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闻文摘》等权威报刊资料和相关媒体不同程度的转载。文章尝试回答在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史中有无一个“一以贯之”的内在本质?通过对社会工作学科史和学术史的梳理发现,百年之间,社会工作的本质呈现出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导下的专业性叙事向建构主义范式主导下的本土性叙事流变,在当代,社会工作的本质体现为以社区为本位的社区公共性特征。进一步思考发现,虽然从社区公共性角度来论述社会工作的本质可以体现“社区”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为如此,笔者曾呼吁,应该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中心;但是, “社区”何以能够从本体论层面发挥其对于社会工作的形塑作用,却缺乏应有的理论探讨。令人激动的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出现一股了“社区为本”( Community-Based SocialWork)的社会工作思潮,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同样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关怀。如果说,转向“社区”可能是当前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范式转换,那么,这种转换仅仅是一个开端。
在笔者看来,应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的中心,以作为社会工作本质重构的重要元素。这种论点至少需要三个重要方面的支撑:一是重构社区的本质意涵:二是找寻社会工作(学)的逻辑起点或学科内核;三是以社区作为实现社会工作本质的核心机制。(一)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社区本质的重构
在经典社会学家那里,“社区”等同于“共同体”,被视作某类社群共同享有某种文化、规范的前提下所具有的互惠、互赖性连接关系,这种连接关系实质上体现了人们之间的交互式行动实践。虽然滕尼斯看似将共同体与社会视为两种极端的理想类型,但是,实际上,真正的现实生活却总是发生在“共同体一社会”的连续统之中。这为“社区”内在地包含本体论与方法论意涵提供了的重要依据。然而,自美国社会学界将这种观点引入美国本土,以及随后中国早期社会学家进一步将这种移植后的观点引介到中国时, “社区”的本原面貌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对社区的本体论意涵的放弃和对社区方法论意涵的持守。
在现今的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语境中, “社区”基本上只是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而对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背后的深层目标和核心逻辑,则显得十分模糊。其实,这种被遗弃的面向,就是社区应有的本质属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指出,社会学在关注社区有关议题时,应该形成“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为方法”的研究理路,这种理路本身就体现出对社区的“二重性”属性的考量。
笔者曾在博士论文中指出,应该对早期社会学家们建构的社区社会学传统进行反思,旨在通过重构社区的本质意涵,进一步重构社会学的社区研究范式。质言之,社区社会学应该从方法论社区推向方法与本体并存的社区研究。在这里,社区的本体意涵就成为整个社区社会学理论大厦的关键,也是本文所指出的,理解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的中心的关键。因此,关于“社区”的理论建构,成为当前推动社区社会学和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石。在目前不成熟的思考下,笔者认为,社区的本质属性应该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和生活性,而在日常社区场域之中,政治性、社会性和生活性又不是截然分离的,实践政治、生活政治已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话语。(二)“社会性地连接个体困扰与公共议题”: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内核
社会工作虽然经历了百年发展,但是,回望过去,我们难以找到一种关于其学科内核的经典阐述。相反,社会学自经典社会学家以来,就基本上形成了“社会性地解释社会何以可能”这一根本问题的学科内核和逻辑起点。换言之,社会学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对“个体困扰与公共议题”的关联性进行社会性的解释,形成了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所开创的研究传统及其现代、当代研究范式。那么,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内核或逻辑起点是什么呢?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工作是以有需要的个体、家庭或社群为基本,为他们提供专业性的社会服务,以改善现有处境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过程。质言之,社会工作回应的核心问题依然是“个体困扰与公共议题”的连接问题,只是不同于社会学的是,社会工作在“社会性地对个体困扰与公共议题进行连接”的同时,还要提供“社会性的服务”。也即,“社会的/地”成为社会工作行动或其学科存在的核心变量。
也就是说,社会学寻求社会性地解释个体困扰背后的公共议题,而社会工作却更进一步,要以社会性为导向(而非心理学等其他视角)来实现个体困扰与公共议题的连接。正是这种社会性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专业社会工作,而目前流行的采用个案、小组、社区方法开展的、带有极强的技术导向的社会工作,不能以“专业性”称之。正是以后者为导向的社会工作实践,在国外产生了技术为本的“堕落的天使”,在国内有学者论述了“专业主义”等现象的产生。虽然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应该体现出社会工作之“社会”意涵,方能凸显社会工作本身的独特性。因此,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探讨,成为当前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三)何以可能?以“社区”作为实现社会工作本质的核心机制
如果社会工作是社会性地关怀个体与结构、个体困扰与公共议题之间的连接,那么,何以能够实现这种连接?在以往有关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中,功能主义范式强调社会工作者的修补者角色,阐述主义范式强调社会工作者的意义寻求者角色,马克思主义或激进传统强调社会工作者的改革者角色,这几种范式主要聚焦在对适应社会秩序抑或改革社会现实等面向上进行论争,而对于社会工作如何回应个体困扰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结构性要素方面,还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间。新近的结构社会工作范式试图将个人或群体问题诉诸于社会政治结构之中,并寻求对现存秩序的改造,在现实中很难真正实践。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工作在回应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时,既不能简单地维持现有秩序而将问题完全归因于人本身,也不能以激进主义方式否定现存秩序。如何超越这种“左与右”的困境呢?
其中,一种较为可取的路径在于,应该将社会工作置于当前社区治理、社区建设进程之中,以捕捉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社区建设的内在契合点。社会工作是致力于将个体困扰与公共议题加以社会性的连接,而社区治理、社区建设则是通过社区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以实现社区共享发展或者共享发展型社区。因此,在笔者看来, “社区”既是社会工作实现其社会性地连接个体与社会结构的载体,同时又是社会工作致力于实现的目标。质言之, “社区”既应成为新时期社会工作实现其本质使命的组织化机制,同时,又是实现个体、家庭、社群与社会结构之间能够顺畅连接的目标归属。这既是“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为方法”的学理阐释,也是“社区”本体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二重属性的彰显。
关于社会工作的本质建构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任务,其必然要求在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内核加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近一年来,笔者以“社会工作的社会性”为切入点,展开了对社会工作本质的探究,并尝试通过一系列相关研究加以支撑。笔者201 7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理论创新及整合行动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就是对上述诸多议题进行系统化探究的初步方案。这种系统化研究在理论视角上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转向社会,同时也要求社会工作关注政治(制度)、历史与文化(生活)等面向;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注重理论建构,同时也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上述议题进行反思性理解。徐选国【基本情况】徐选国,1987年生,中共党员,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
工作系讲师,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同时担任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兼任多家社会组织的理事、督导等职务。兼任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等多家社会组织的理事等职。主讲课程:《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专题研究》等;研究领域:社会工作学、社区社会学、基层治理、“三社联动”、社会组织发展等。长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第三方评估、“三社联动”,以及基层社区治理优秀项目、案例研究与评选工作。【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全国社会工作教育年会、社会学年会等会议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社会发展研究精国内重要刊物发表与“社会工作本土化”、“三社联动”、“社会治理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社会学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近来与著名社会工作学家徐永祥教授合作出版了《宜城模式:百强县域城市社会治理新常态》(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并执笔翻译了Fred Powell著的《The PoMcs of Social Work》(《社会工作与政治》),将于本年度出版。【基金项目】:主持并开展了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第59批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民政部3个部级重点“三社联动”课题,以及相关地方政府委托的治理经验等10余项科研课题,并重点参与了我校正在实施的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E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