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索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 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欢迎阅读!
探索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 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近年来着力深化改革,主动破解难题,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质健康状况改善,全社会共同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局面逐步形成。 一、健全体制机制,为学校体育科学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学校体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推动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市教委等委办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北京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防近视、控肥胖工作的意见》。二是建立学校体育工作领导机制。建立了15个委办局参加的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卫生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议题。三是增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力度。修订了《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将体育工作的评价权重由5%提升到20%。四是切实增大市级投入,全面改善学校体育条件。2012年投入4.24亿元,新建改建16个区县414所中小学体育场地;投入1亿元,完成全市中小学校教室及黑板照明标准化改造。2013年投入2900万元,为远郊区县更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投入1200万元为全市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和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减少学校组织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2014年投入9000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备单双杠等体育器材;投入2463万元实施中小学体操区域地面软化工程。体育条件的改善,为学生展开体育活动提供很好保障。
二、强化政府责任,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区县政府考核评价
北京市为督促区县政府履行职责,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测评和考核制度。一是以区县为参赛单位展开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赛。2007年,我市创造性地举办了首届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以区县为参赛单位,随机抽取学生集中统一测试、统一分析,成绩以区县为单位排名,并向区县政府实行书面反馈,同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把各区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区县经济社会实绩考核指标。2012年,市政府将“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比例”列入了《北京市区县经济社会实绩考核指标评价体系》。三是促使各区县建立测试赛机制。测试赛规模逐渐扩大,并且更加规范和严谨,成为政府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各区县根据每年测试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学生体育锻炼措施和办法。从近几年监测来看,北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向好,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缓解,部分常见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健康水平显著改善。 三、整合社会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今年,北京市大力增强市级统筹引导,以创新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模式为突破口,引入社会资源服务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行课外活动计划。2014年投入5亿元购买社会服务,引导优质专业的社会资源进入学校,支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推行课外活动计划。着重破解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去哪,干什么的难题。学校在每天1530至1700面向全体学生,遵循自愿的原则,组织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素养。通过探索,很多区县和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经验。2015年,市级财政投入将达到13亿元,保证活动计划的持续实行。二是充分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推行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计划。20所高校及多家社会力量对口支持140多所普通小学体育、美育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家大剧院、国安俱乐部等社会力量机构的教授专家,将在今年9月新学年成为对口支持学校的“编外教师”,全面参与到小学的
教育教学中。今年该项计划投入2.6亿元,预计到2020年投入达到50亿元。2014年推出的这两项改革新举措,从学校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从带动学校体育、美育发展的角度,从促动学生全面成长的维度,突破了传统教育管理观点,打破了原有教育体系的束缚,实现了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 今后,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和刘延东同志讲话的精神,持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促动北京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
近年来,上海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全面改进和增强学校体育工作,努力促动每一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一、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促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重视增强学校体育工作
近年来,上海把增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向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步,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实施《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过程中,把学生健康促动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努力构建“政府全面主导、学校重点推动、社会深度参与”三位一体的学生健康促动工作机制,用机制管长远、管根本。
增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促动学校回归育人本原、学生终身发展的紧迫需求,上海近年来把增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健康第一”全面取代“升学率第一”,着力驾驭好体制机制创新、体育教学理念模式变革、体育与德智美诸育有效融合的“三驾马车”,努力使学校体育工作走出边缘、走出功利、走向育人本原。
二、树立遵循规律和尊重发展特长的理念,深化学校体育工作重要领域改革
学校体育工作是一项面向人人、贯穿成长、奠基终身的工作,增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涉及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组织形态等方面的整体变革,必须遵循规律、系统构架,必须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为此,上海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实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遵循教育规律,以大中小学一体化理念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我们系统推动实施了“义务教育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专业化”体育课程改革。具体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在促使学生达到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体验与锻炼。当前,上海已有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学会了游泳。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为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自主挑选提供空间,培养他们发展运动特长、掌握2项运动技能。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重点让学生理解专项体育运动的比赛规则、裁判技术等专业知识,促动学生学会欣赏体育,让欣赏赛事和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终身生活方式。
二是激发主体兴趣,以多元分类理念推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上海于2012年启动了高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俱乐部制改革,选择17所高中的20个体育运动项目作为试点,体育课不再按固定班级授课,而是根据学生兴趣和专项重新编排,实行俱乐部式的小班化教学,并依据专项技能水平分层教学,形成了由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高水平运动队等构成的成系列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三是增强开放合作,以协同联动理念创新专项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近年来,上海着力改善专项体育人才的培养土壤,努力为国家发掘和培养一批高水平运动员苗子。例如,为增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上海按照“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D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