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德鲁克生平》,欢迎阅读!

德鲁克生平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 — 2005) 注:Drucker在国内另一译名为“杜拉克”。
1909年11月19日生于维也纳
1938年 因反抗纳粹,随父母逃往美国 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1946年 出版《公司的概念》,阐述对公司及社会关系的独到见解 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现代管理学诞生,大师地位奠定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随即成为经典之作
1973年出版《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2003年7月,彼得.德鲁克接受了美国总统布什颁赠的美国最高荣誉勋章“总统 自由奖章”。对于94岁高龄的德鲁克而言,这可谓是一份迟到的荣誉。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 95岁。
德鲁克评价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 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 30余部著作,奠 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 克更
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 年,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 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
媒体对他的最恰当评价是: “在一个充斥着自大狂和江湖骗子的行业中
一个真正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在商界,包括杰克 .韦尔奇在内的众多杰出 经理人对其理论积极履践,这恰好符合德鲁克的理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 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在于成果。”
但尴尬的是,德氏的智慧始终未被学界主流认可。对此,德鲁克本人提 供了
一个富有洞见的解释:为了控制学界,美国政府只向那些用数学公式写作的 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金,自己这类深入实践的学者被拒之门外顺理成章。 在中国,德鲁克所面临的局面更为尴尬:他是国内最被广泛认知的管理 学家,
也不乏为其学说鼓吹之徒,但由于文字中正,与时下浮华风气不符,没有《追求卓越》 、《基业长青》等畅销作品中常见的成功企业所需条件的罗列,在 管理学风靡中国的今天,德鲁克的思想反而被埋没了。
师从经济学巨擘约瑟夫•熊彼特的德鲁克,广泛涉猎心理学、社会学、历 史、
哲学和文学,对企业运行中的实际现象进行剖析,从而为管理学提供方法论, 而非削足适履的标准化条目,这一点尚未得到中国企业界的足够重视。
事实上,德鲁克所提出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是“目标管理”,在他看 来:
管理者的工作基本点就是完成任务以实现公司目标, 指导和控制管理者的是 行动目标而不是他的老板。相对于多数强调具体处事方式的管理学家,他认为, 管理者的眼光、奉献精神和诚实决定了管理水平,其次才是方法。
德鲁克最富洞见的看法是: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 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基础上,来听听德鲁克的中国经济箴言: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口比
例仍相当小,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制造而非创新。 因此,中国公司的多数 领导人,若想抵御尚未来临的严酷挑战,必须首先锤炼对公司和社会关系的基本 认识。
德鲁克所提出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是“目标管理”,在他看来:管理 者的
工作基本点就是完成任务以实现公司目标, 指导和控制管理者的是行动目标 而不是他的老板。相对于多数强调具体处事方式的管理学家, 他认为,管理者的 眼光、奉献精神和诚实决定了管理水平,其次才是方法。
德鲁克最富洞见的看法是: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 合起来的社会结构。
无论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还是通用 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德鲁克 的启发和影响。“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 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 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
德鲁克目标管理
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一一 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 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是它使得一位经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 自我控制意味 着更强的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 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 标和更广阔的眼界。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用自我控制的管 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D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