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之影响》,欢迎阅读!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之影响
作者:禹雪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3期
禹雪梅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赫尔巴特主张以道德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对于儿童的管理,赫尔巴特作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了可行的儿童管理方法。教学的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对当时的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赫尔巴特论教育目的、儿童管理方法及教学形式阶段三方面教育思想来探讨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赫尔巴特;道德;儿童管理;教学形式阶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95-02
一、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原名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
二、赫尔巴特教育理论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选择的目的,即培养和发展儿童多在方面的兴趣与能力。另一部分为道德的目的,即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为: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他认为,这种目的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关注的。他认为孩子具有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及宗教的兴趣,他对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使孩子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来继续发展。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道德的形成,因此赫尔巴特非常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所谓道德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孩子能拥有这五种道德观念,才能算是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它们依次是内心自由、完善、任慈、正义和公平。儿童管理作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之一。对儿童管理,赫尔巴特作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找到了比较具有可行性的管理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当孩子还处于幼年阶段,对所接触的东西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因此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以命令和禁止的口吻要求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对孩子在幼年的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赫尔巴特认为,教师运用命令和禁止的手段时必须与威胁和监督配合使用,被命令和禁止的事物必须明确具体以使儿童能够理解。当性格的主观部分开始显示出来时,一般在后期儿童年龄阶段,就可以开始进行调节的训育了。不对儿童采用说服办法,这条规则适用于儿童早期。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或“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术”———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为此,赫尔巴特以一生大部分精力探讨了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他把这个教学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三、对现代教育之影响
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为此他对教学目的比较深入地研究,对此提出了教育的一般目的与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与课程的设置有关。例如:经验的兴趣,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由感觉而得来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兴趣,与之相适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赫尔巴特所培养多方面兴趣的课程在我国当今教育中都一一实现了,教育为了实现不同儿童个性的充分发挥,设置了多种学科来满足儿童的需要。由于儿童兴趣爱好不同,要想实现儿童个性自由化的最大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程供儿童学习。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赫尔巴特注重儿童多方面兴趣,这无疑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对于教育者了解儿童也起了积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道德,这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儒家思想教育做人要做“仁者爱人”。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的目的。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依然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对道德的重视。例如:孩子在刚开始会说话的时候,家长就让孩子开始学习背诵三字经及一些唐诗。在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学校会为孩子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步入初中和高中,政治课的出现使孩子接受更高一层的道德教育。大学期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研究生期间,学校依然会开设类似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来不断的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以上不难看出来,我国对道德教育给予很大的重视。赫尔巴特认为道德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陶冶。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这对我国现行教育儿童道德所采用的说教方法相对应,教师对儿童进行道德事件的讲解,使儿童自己从内心真正理解道德的意义。(2)赞扬和谴责。赫尔巴特认为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应当给予一定的赞许,学生内心也会感到愉悦。他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应用。相反,当儿童不遵守行为规则时,则要对其进行谴责,这是一种不愉快的艺术,但在必要的时候,这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训育方式。(3)良好的健康状况。赫尔巴特认为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静、循循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我国对教师的人格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布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审核,更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审核。因此,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对我国教师的教育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又反映了封建国家的特色,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保守落后的一面。由于当时德国封建落后,所以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德国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人们才开始重视并迅速传播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形成“赫尔巴特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教育界的极大重视,对发展美国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后,他的教育思想传到欧洲其他地方和日本,并通过日本于清朝末年传到我国。赫尔巴特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及教学形式阶段对我国现代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赫尔巴特的许多思想至今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聚英教育培训中心.教育学考研复习指南[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教育学讲义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禹雪梅(1990-),女,陕西安塞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e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