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庸思想与构建和谐生态环境》,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庸思想与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作者:祝敏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2期
摘 要: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准则,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在中国思想长河中有着其特殊的位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论、普遍和谐、持节而中思想,对于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素质,构建和谐生态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庸 可持续发展 和谐生态 天然合一 一、中庸思想概述
宋代黎立武在《中庸指归》中断言:“《中庸》者,群经之统会枢要也。”中庸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维和人们的处世行为。关于“中”的涵义,一般认为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东汉郑玄释《礼记 中庸》篇名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用,就是实践。如果说“中”是世界观,那么“庸”就是在把握了度——中这个世界观的核心之后,所需要践行的方法论。
“中”是中,“庸”是用,“中庸”即是用中。因此中庸是不急不缓,不骄不馁,它不是折中调和的路线,而是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它要求在现实中能够做到始终,无过无不及,始终合乎“中”的原则。“中庸”强调在天地的发展化育中以人为本的中庸之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重视万事万物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遵循天地万物规律而生生不息,在平衡、有序、适度、和谐中获得生命的延伸和文明的延续。 二、中庸之道所体现的环境和谐发展思想 (一)作为改造对象的“天”
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措施。俗话说毁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平衡的建立是千百年来历史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即包含着体用的道理、天人的思想。夫教修乎道,道率于性,性命于天,可见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矣。即遵循天理之本然。《中庸》指出:“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是说要效法自然界的运动规律,顺应沙土变化的机理,也就是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研究事物之结构、机理,以便在和谐的良性循环中运动发展。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敬畏自然,既不是敬而远之,也不是不讲科学盲目前行。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这是我们推进环境环保科学化的前提,必须始终坚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作为改造主体的“人”
中庸思想强调理想人格的修炼,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治国理政等社会实践中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人与人的协调和整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执其两端,用其于民”,就是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坚持全面的观点,达到“中和”的状态,不能只从自然中掠夺资源,还要懂得保护自然。“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指人要随着事物、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之适应事物的发展,而非一成不变静止地看问题。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我们构建和谐生态环境要充分运用“中庸之道”的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无情无欲称为中,有情有欲但有所节制称为和。作为自然界中有思想、能思考的人类,我们要有意识的节制自己的私欲,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加节制的向自然伸出双手。 (三)天人合一理论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中庸之道追求天人合一、中正和谐的理想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由真诚而能领悟自己的生长兴衰规律,进而领悟人之生长兴衰规律,进而领悟万物之生长兴衰规律,进而领悟天道造化,领悟天道造化则成大道。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的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有意无意地破坏着自然,而只有顺应自然规律,“赞天地之化育”才能够达到与自然共生共荣,即“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思想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天人的协调,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生物(人)与环境(天)相统一的思想。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观是有着相一致的地方,把“天人合一”的主要思想推广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中,必然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启示意义
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敬畏之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杀鸡取卵,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走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还要学会统筹兼顾,妥善处理人类群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中庸思想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在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中庸和谐发展的思想的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中庸“致中和”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发展,建立生态的和谐。中庸思想中的天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合一、中正平和,对于指引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启迪意义,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构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和谐生态环境,从而走向具有生态文化意义的“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张继禹主编.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M].华夏出版社,1998年. [2]尚玉昌.生态学及人类未来[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年. [3]王岳川著.大学中庸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4]田广清.中庸: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思想方法[J].孔子研究,2000年5月. [5]王淑梅.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理论探索,1999年2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Z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