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究与思考

2023-10-18 05:39:4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究与思考》,欢迎阅读!
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探究,形势,培养
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究与思考

作者:张琳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



作者简介:张琳(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外语教学

张琳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培养英语综合能力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本文以东北石油大学英语基础课程设置为例,简述设置的理论基础,分析课程结构,探索和思考新形势下大英语课程设置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课程设置;英语综合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51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1世纪实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这是世纪之交的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的“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国家人才战略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改革的理念与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推动教改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发展的双赢目标,全国各高校为此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本文以东北石油大学英语基础课的设置结构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在科学有效的课程置中体现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不是只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人本主义学者认为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有助于学生获学习经验的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工作。因此,课程设置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的需要、动机、情趣、能力、知识经验等,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并留出空间让学习者参与进来,以供学习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的设置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核心部分。对于语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的了解都是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评估,提高学生在日后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既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达到符合国际间交流的需要。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

东北石油大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必修、选修相结合”,“课内、课外双支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课内教学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外教学通过学生自学活动、教师答疑辅导和各类社团及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内容,巩固和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三、课程设置的主要形式

东北石油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遵循“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实现了分层次分阶段的有效整合。

(一)分层次培养

大学英语共分三个部分:基础部分、选修部分和专业英语部分。从2002级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开始,试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2010级实行分层次培养。新生入校后在第一、二学期初必须参加开学测试,将测试成绩和该学期期末卷面成绩综合统计,排名全学年前10%的学生可获得提前报考国家四级考试的资格。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可进入拓展选修课的学习。专业英语由各学院的专业教师负责,基础英语教师从旁协助,必要时也可参加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体现了四年不断线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相结合

选取部分专业作为教改班级,采用教师课堂面授与网络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周除使用多媒体教室集中授课,传授英语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外,至少保证两学时为计算机网络课堂的自主学习时间,并同时附有小班辅导,指导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向纵深拓展,扩大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仅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达到了个性化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高密度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学校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了科学、系统、具体的符合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对于中外联合办学的学生,不但要发挥传统授课的优势,夯实语言基础知识,更要提供大量的时间强化其听说能力,我们要求每两周至少有2~3学时完成相应的练习。同时,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和英语学习资源库开拓学生的眼界,达到课上直观感受与课后自主选择相融合,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及时跟老师在线咨询或电邮交流。针对已提前完成学习务并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为其开设了多门类的选修课。既帮助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了他们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

四、新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调查得知,由于目前很多大学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学时一般在34003600之间,其中英语基础教学学时只有230300之间,只占总学时的7.5%8.6%之间。我校大学基础英语288学时,18学分,与其他高校相比,算是比较多的。但与其他科目,尤其是主干专业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时的缩减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难度。因此,除有计划地完成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教学任务外,还应对英语教材进行改革,改变以往用教材替代语言和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基础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结合,加大英语


课程的实践性训练,从多方面的实践课程设置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考察了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又对网络平台的合理使用进行了有效管理,督促学生进步,强化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堂活动模拟现实生活的语言交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英语的思维体会英语的语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熏陶。教师通过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掌握英语表达方式,提学习兴趣,满足学习者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

总之,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人才追求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设计过程是学校明确大学英语教育目标的过程,满足了社会与个人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增强了高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促进了教材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全面带动了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模式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掌握、理解和领会语言规则,吸收和借鉴多所高校的有益尝试,才能使学生的英语语言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梁真惠,杨玲.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探讨[J.昌吉学院学报,20096.

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版社,1996.

5]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Y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