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梭罗,回归自然

2023-01-01 15:4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走进梭罗,回归自然》,欢迎阅读!
梭罗,回归,走进,自然
走进梭罗,回归自然



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毕生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写于1846年的《瓦尔登湖》Waldon1837年,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教书。1841年,梭罗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踏上写作之路。后来,梭罗在超验主义之父爱默生的支持下,对超验主义进行了文学实践,开始写散文随笔

19世纪,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如同一股狂潮在社会大众中蔓延,人们狂热地追求物质财富,完全忽视精神价值。面对这样的社会境,梭罗开始思索人生的真谛,他极度鄙视现代文明,提出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为了守护心灵上的那一抔净土,为了获得安宁平静的自然生活,28岁的梭罗选择了避世归隐,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此后历时七年七易其稿,梭罗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自传体散文集《瓦尔登湖》文学大家徐迟评道:“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瓦尔登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发人深省的意义。散文集中所体现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最是能引起当代人们思考的一个话题。

梭罗在《瓦尔登湖》开篇第一章中这样写:“在那里,我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现如今,我再次成了文明生活的旅人。”梭罗在开篇称自己为文明生活的旅人,即梭罗离开城市喧闹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开始自然宁静的生活。每天和淳朴的农夫们相处,没有外界喧嚣的影响,生活悠然自得。通过这样的描写,梭罗表达了他对真挚美好乡村生活的爱恋。梭罗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这一章节里写道:“我生活的地方遥远得跟天文学家每晚观察的太空一样。”其实,梭罗所居住的瓦尔登湖离波士顿市并不是很远,离威尔斯利镇也只30分钟。梭罗却说他生活的地方邈若星河,这其实是想要表明瓦尔登湖恍若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地。在“寂寞”篇章中,梭罗描写了他独自在瓦尔登湖生活的一种特有的孤独之感。他对寂寞的描写,并不是以直接的文字叙述,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之声来烘托:“没有飞鸟巢居的住所就好像是没有经过调味烹制的肉食,枯燥而无味。”梭罗在寂寞中所体现出来的心境和自然心声与“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梭罗处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梭罗毅然选择了一种隐居避世的生活。但他又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归隐避世。在访客篇章中,梭罗说自己也和其他常人一样,喜爱与人交际,甚至把自己比喻成水蛭,当有人来访时,他就会像水蛭一样紧紧吸附着他们。梭罗的屋里放有三张椅子,寂寞时用一张,交朋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和他们一起谈论生活的真实意义,一起探讨生活的真谛。在梭罗看来,任何来到这个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一个人如同一个国家的领土一样,必须要有适当且自然宽阔的边界,甚至在两国的边界之间,特别需要有一个适当的中立地带。瓦尔登湖在某种意义上就属于一个中立地带,是一个供旅行者停驻的地方,是一个不受城市干扰的地方,是一个自然美好宁静的地方。在“种豆”这个篇章中,梭罗表达了自己劳动以及劳动后收获的喜悦之情。梭罗在田地里耕种,并非出于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种维护自尊的方式。通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梭罗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夫,这样的生活模式让他内心获得了满足感和劳动的喜悦感。种豆也许只是农夫日常生活的一个常态,但这对梭罗来说确是自我价值的真实体现。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畔的景色。温暖的阳光洒下从熟睡中苏醒过来的大地,瓦尔登湖开始解冻了,春光来临之际,一切琐碎事在春光的照耀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春天,是新生的代表,是重生的希望。就这样,梭罗给自己灌注以新的精神和气质,开始了又一年的新生活。在《瓦尔登湖》的结束语中,梭罗掷地有声地向人们宣讲自己所特有的生活模式和理想精神。

梭罗追求淳朴自然的生活,倡导简单真实的生活方式,人们甚至可以把梭罗称为超验主义的实践家。《瓦尔登湖》这本著作是文学作品的一门艺术——一门关于自然主义和人文之声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部将自然气息糅合进人类灵魂的经典散文之作。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能让人的内心得到安宁的散文佳作。梭罗笔触下的瓦尔登湖犹如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层层展开。清澈见底的湖面、鸟语花香的森林,还有农夫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背影,这就是瓦尔登湖的景象,这就是梭罗安放心灵的处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梭罗的文字也随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TR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