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一)C卷

2022-11-13 15:0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语文(一)C卷》,欢迎阅读!
语文,大学
大学语文()试卷

一、填空题。共20分。每个空格4分。错别字不给分。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壹是皆以修身为本__,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经一章》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荀子·天论》

3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__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_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

4、其高下之势,___岈然洼然,若垤若穴___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___悠悠乎与灏气俱___,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分析题。4题,每题15分。

1、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以为是讽刺荒淫,有人以为是歌颂爱情,有人以为是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 答:《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中,“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活画了一个好色的君王,也暗喻了这种搜求会给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多少灾难。第三句开始作者略去了玄宗看中了自己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想方设法掠为己有的史实,只说是“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显然是“为尊者讳”接下去,在描写杨妃种种“承欢”“承恩”的“侍宴”“侍夜”的娇艳媚态之时,将昏君沉于美色的形象不断地加以刻画。虽然笔墨淡淡,却入骨三分。皇帝早晨不上朝,整天是歌舞酒宴,夜夜专宠贵妃,还有什么时间理朝政?杨妃的姊妹兄弟都封了大官,连几千年的重男轻女之风都一时为改,像这样的描写不是讽喻是什么呢?

虽然这首诗讽喻的味道很浓,份量很重,但毕竟只是在诗的前半部分,只占全诗的四分之一。

占全诗四分之三的篇幅,则是“爱情”主题的表现。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商羽衣曲”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故事情节发生了急剧变化。“宛转”突出了杨妃死前挣扎的情景,“花钿委地”是个细节描写,“掩面”和“回看”这两个连续动作是突出描写“汉皇”当时复杂的心情。作者从这里开始把对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的批判转为了对这个悲剧结局的同情,而且不仅是同情,接下去是长篇大段的对汉皇思念杨妃,派方士寻觅杨妃魂魄和杨妃之魂对方士所谈到的对汉皇的思念,真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作者采用了环境渲染、借景抒情、对比、反衬等各种手法来全力写两人相思之切,之真,之苦,真有催人泪下的功力。“爱情”主题得到了最充沛的表达。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之处,又更有大段的同情和歌颂爱情之处,尽管这两个主题表面似乎是不相容的,但单执讽喻或爱情一端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内容的。 2、有人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哀,悲痛。伤,伤害。哀而不伤也就是说诗歌或者作品本身让人产生悲伤悲痛之感但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就此首诗而言,里面有对时光流逝以及相聚而不得等情状的感伤,但由于整首诗营造的优美而阔大的意境使得上面的哀伤得到一种中和,给人启示而不会造成对人的伤害。是为哀而不伤。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美。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本身就是诗人们常常歌颂的对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这五个意象之间也有联系。比如春和花,月和夜,月与江也都是常常在一起出现的。“春江花月夜”虽然是乐府旧题,张若虚却将它和自己的诗结合得非常精妙。通过这五个意象的组合,不仅点明主题,更让它们本身所带的意境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读者未读全诗之前便感受到丰沛的诗意,可谓是“未闻曲调先有情”,先声夺人。

其次,是景物美。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河塘月色》。那里面描写的是月下的河塘。他称这河塘是“笼着轻纱的梦”,是“梵婀铃上奏的名曲”。张若虚的月夜春江也是一个“笼着轻纱的梦”,但它不像月下河塘一般轻柔、静谧。将这“春江花月夜”之景扩展至全部的江流夜色中,营造出一种更为雄浑博大的,来自自然的共鸣。

之后的句子就是细写月夜下的春江。“江”“月”两字为引,贯穿始终。如,有“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有“明月”“孤月”“江月”“月华”“斜月”“落月”。这些都是诗中原词,还有些是作者隐着说的,也是讲这“江”与“月”。读这首诗,就像是做一次真正的游览,移步换景,令人叹为观止。

再接着,是诗中的哲理美。张若虚在诗中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我们在面对浩荡的江河,崇峻的山岭时常常扣问自己的话。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永恒与人类自我的渺小。

《春江花月夜》虽然也有愁,却是哀而不伤。在这些孤独与忧伤的背后,却还有着对博大自然的惊叹何对年轻生命的赞赏与喜悦。所以,尽管此诗也写到了游子、思妇,却没有真正乱离时期诗歌描述的那样哀婉入骨。诗人仍是隔了层月光织的纱去看他们。他们的形象也真像少年人看到的那样,少了几分为生计奔波的现实的无奈,多了几分浪漫哀伤的诗意。

若是将唐朝比作一个人,那么张若虚所处的年代差不多可算是唐的少年时代。这篇《春江花月夜》也契合了时代的心声。

3、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是否可以用“悲秋”二字概括?为什么说此诗颔联所描写的骇浪滔天、阴云迫地的景象有暗示或象征意味?

答:都是以眼前的萧瑟景色与往昔的繁华相对比,更加衬托如今的萧索,借眼前的枯槁景色,寄托了诗人内心对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安稳,百姓安康的美好景色一去不复返的哀伤。因为是借眼前秋景表达哀伤,所以叫悲秋,或者叫哀秋。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他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 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4《始得西山宴游记》体现了柳宗元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识得西山之特异前,游览其他风景的情形,基本游览过程都是浑浑噩噩,用来衬托下文中西山之行的与众不同.第二部分写识得西山,继而排除万难登上西山,在山顶饱览美景,心神俱醉,灵魂与自然冥合。

表达了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心态以及其高洁的人格和傲世的情怀。

三、论述题。20分。要求300字以上。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是一个在世代累积基础上建构的学术命题。其内涵远自金元发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Nw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