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课时3页)

2022-11-08 03:04: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课时3页)》,欢迎阅读!
二首,八下,茅屋,课时,教学设计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中学 语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图。 2.范读资料:有关这首诗的录音。 教学设想 1

A类理解诗文大意并找出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并理解诗人关心民生

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2 B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

3 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诗文名句

教学过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初步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解题。 3、作者及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

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1 / 3 1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4、全诗诗意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二、解析全诗。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 (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

(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 (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

2 / 3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Gp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