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欢迎阅读!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摘要】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辅导员值得探讨的新问题。陈彦方教授指出:当前社会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三类人群中,独生子女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是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当代独生子女究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以及该如何解
决这些问题做出了一定的阐述。[关键词]独生子女自我孤僻
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
独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成就。因此,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沿课题。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总体而言,整个独生子女群体的心理情况还是很乐观的。但一小部分独生子女对外界的适应性较差、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孤僻、依赖、嫉妒、要求别人注意、爱发脾气、爱不高兴、不讨人喜欢、爱自作主张等等。
(一)智商高。独生子女的平均智商为108,而非独生子女的平均智商为103。独生子女普遍聪明伶俐,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机灵善变。什么脑筋急转弯、社会新时尚、时代新名词等等,知之甚多,学之甚快,仿之甚酷,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逐渐半成人化。
(二)情商低,功利心欲极强。长期以来,长辈的疼爱甚至溺爱,使独生子女产生一种畸型的情感心理,为父母读书,为爷爷奶奶吃饭,为自己创造一切。长辈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必须的、是应该的,因为自己是他们的心肝宝贝。谁放纵我,谁就好;谁要求严厉,我就讨厌;一切我们喜欢的东西,都是我的,谁都不能动,谁都也别想。由此,爱心、同情心淡漠了,圈子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
(三)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许多家长都会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所有需求,无论是合理的,还是无理的,一概满足去要求,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无形中,就使得孩子成为家庭中物质的“支配者”,容易让他们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辅导员首先,要有责任心。一方面要对独生子女负责,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的家长负责,还要为学校的声誉和自己的良心负责;其次,要有耐心。与独生子女沟通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沟通是双向的。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哦和很长的时间,急了
不行,也急不来;其次,沟通需要成心。与独生子女打交道,不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而是平等相待,以成相待。尽管师生有别,但不是水火不容,应是心心相惜,心心相印。
(四)厌学。在当今这个复杂纷繁的社会里,人们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刻也不敢放松自我,拼命学习,拼命工作。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的传统思想使人们留下了“多子多福”以宗亲关系观念,为的是将来老有所养。一个儿子不听话,还有二儿,二儿不行,还有小儿。而“独苗”就无退路,必须教育好,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采取了操之过急方法,
大有拨描助长之势。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就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写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孩子的时间,被“前途教育”占满了,家长都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胚胎。今天妈妈这样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样要求,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谁也得罪不起,从小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在这种过重的精神压力和负担之下,孩子自然不快乐,打消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厌学情绪就由此而产生了。作为辅导员要在这个问题上与他们及时沟通以避免造成更长久的延误。
二、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独门独户”的生长环境,使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以及同龄伙伴相互影响的教育因素。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极容易造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不合群等不良心理特征。(二)学校因素: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学校中的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使用、教学组织、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以及奖惩和校风的建设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三)社会因素: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鉴别能力不强等原因,极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产生诸如盲目模仿,迷恋网络等心理现象和行为。
三、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
(一)提高认识,明晰嫉妒的危害。嫉妒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存在,更何况是问题居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如果能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便是他们人生的催化剂;反之,害人害己,后患无穷。整日陷入对别人的嫉妒之中,自己的身心同时也会受到影响,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原本纯真、质朴的人生,让他们变得自私和丑陋。辅导员应该加强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在生活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文明向上的学风、做独生子女的知心朋友,还能交到一群积极向上的朋友,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二)调整心态,克服自私心理。独生子女主要的不良心理逐步的暴露出来,“自我为中心”,唯我意识强烈,而嫉妒的最显著表现恰恰就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总是担心别人的成长和进步对自己构成威胁,对自己不利。克服自私心理,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把自己的青春与热情积极的投入和释放,心底无私一点,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无欲则刚的心胸。
(三)正确认识,学会换位思考。客观公正的评价别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独生子女要充分尊重别人用实际行动和辛勤的付出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劣势,切记用己之短,比人之长。要正确评价和把握自我,挖掘闪光点,给自己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定位,不要好高务远,要量力而行,找准超越自我的切入点。
我们应该相信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方面的弱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而且独生子女的这些弱点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辅导员及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生子女教育网,发挥整合作用,必定能有效保证和促进独生子女的社会化。 综上所述,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固然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并非无法解决
的难题。只要辅导员能注意方法,科学地引导、教育独生子女,这一难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E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