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欢迎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民族文学研究》的引文出处均采用文末注(尾注)
一、非连续出版物
㈠ 普通图书
⑴ 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2版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6页。 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95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30-35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1页。
⑵ 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页。
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李鹏程《序言》,《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9、170页。 ㈡ 古籍
⑴ 古籍一般应标注责任者、书名、卷次或责任者、篇名、部类名、卷次、版本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5。
杨时:《陆少卿墓志铭》,《龟山集》卷34,《四库全书》本。 ⑵ 如果需要,作者前也可标注朝代名
[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5。 ⑶ 常用古籍可不注编撰者和版本
《孟子〃公孙丑上》。 《史记》卷25《李斯列传》。
二、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
㈠ 期刊 标注顺序:著者/篇名/期刊名/年期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周荫棠:《为读一部史书运动进一解》,《斯文》第2卷第4期(1941年12月1日)。 ㈡ 报纸 标注顺序:著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
周 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民日报》1979年5月7日。 《晨报》1924年7月2日。
三、未刊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标题(用双引号)/时间/藏所/编号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档案1011-5961。 “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陈序经:“文化论丛”手稿,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四、外文文献
㈠ 引用专著(编著、译著)依次注明⑴作者;⑵书名(斜体,主体词首位字母大写);⑶出版地点及出版机构;⑷出版时间;⑸页码。如:
G. E. Mingay,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hledge Publish Press, 1990, pp.92-93.
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nberland House, 1997.
Michael Kort (ed.), The Columbia Guide to the Col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T. H. Aston and C. H. E. Philipin (eds.), 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Cambir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5.
㈡ 引用期刊中的析出文献依次注明:⑴作者;⑵文章名;⑶刊名(斜体);⑷卷期号;⑸出版时间;⑹页码。引用文集中的析出文献依次注明:⑴作者;⑵文章名;⑶编者;⑷文集名(斜体);⑸出版地点、机构及时间;⑹页码。如:
Health B. Chamberlia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 pp.199-215.
R. S. Schfield, The Impact of 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 Change in England. In R. I. Rotberg and T. K. Rabb (eds.), Hunger 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n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 79.
五、文后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⑴ 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⑵ 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⑶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如: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金一虹:《非农业过程中的农村妇女》,《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⑷ 文后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责任者(作者)姓氏在前,名字在后;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出版物名称用斜体;注释中纯系英文,句末用句点,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如:
Polo, M.,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nberland House, 1997. Basar, T., G. J. Olser, Dynamic 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Daily, G., Ehrlich, P., Population Extin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 Crisis, in Perrings, C., et al
(ed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
本规定引自《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203~204页 民族文学研究所数字网络工作室录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8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