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常用的启发性语言》,欢迎阅读!
![启发性,常用,语言](/static/wddqxz/img/rand/big_17.jpg)
最常用的启发性语言:
1、你们看到的XX是什么样子的? 2、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3、你真棒!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再试试,还有其他办法吗?
4、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便,那风有好处吗?它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5、请你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唱就能使这首歌变的更好听呢?
6、请你们用每一种材料都去试一试,看看哪种材料做出的效果最好。如在孩子学习了有关野兽的知识后,可以提问:“小松 鼠是不是野兽?”在孩子学了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后可以提问;“蒙古族人为什么住蒙古包而不住砖砌的房子?” 榆叶梅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这里有电线、电池、铜片和灯珠,怎样才能使灯珠亮起来。通过操作思考,发现了灯珠亮起来的秘密,幼儿非常主动。 如在《会变的影子》,以“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你是怎样使玩具有影子的?”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接着一问:“影子会不会变化哪?有什么变化呢?”再次应到幼儿更细致深入的操作和探索,从而得出;物体不动,光发生变化,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影子就会有变化的结论:最后发展练习,看树影画太阳。整个活动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伸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体现了提问设计的层次性。 多用“你看看会怎样?”“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切忌用“是不是一样的”等隐含答案,局限幼儿思维的提问
如在《物体怎样会移动》中,教师提问:“小朋友看这些东西动起来了吗?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动起来?”开始幼儿只能说出两种方法。再次提问: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吗?看谁想的办法多。“最后最多能发现七八种方法
幼儿幼儿具有科学的潜能,他们回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能观察到别的儿童看不到的细节。如在“纸的吸水性”活动中,幼儿用两种纸筒同时吸盘中的水,发现铅化纸吸水慢、宣纸吸水快的现象。活动中有个女孩却想出了几种办法是铅化纸也能吸水快,结果铅化纸和宣纸吸水差不多快。他不仅获取了有的纸吸水快,有的纸吸水慢的经验,还知道了人们可以用各种方法让吸水慢的纸变得吸水快的更深一层的结论。小结时,教师提问:“×××小朋友,把你的新发现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及时鼓励幼儿的发现,所以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灵活性,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围绕教学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不要忽视一些很好的教学机会。
在这么美丽的景色里,你最想做什么?大家说一说?” 你喜欢什么动物啊?”
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天空、树木、河水、花儿);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树木长得怎样?河水是什么样的?”等等;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会是谁家的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二)注意选择合适的提问类型
1.描述性提问:即让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
如在出示大象的图片后可以向幼儿提问“大象的鼻子长得什么样?”,然后让幼儿来描述大象的鼻子。
2.比较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
如在出示狮子和老虎的图片后可以向幼儿提问 “狮子和老虎有什么不同?”,这样能让幼儿开启心智,仔细观察两种动物。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和训练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
如可以给幼儿出示一些典型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观察,然后可以提问“说说在这些动物中哪些可以飞?哪些会在水里游泳?哪些只能在地面上生活?”。这样提问能让幼儿学会区分事物、认识事物。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
如在让幼儿看完一段遵守交通规则的录像后,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如果录像里的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发生什么?”,这种类型的提问,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幼儿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
如给幼儿看两个情景片段(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和一个不讲卫生的孩子),然后提问“你认为他们谁是讲卫生的孩子?”。这种方式的提问可以让幼儿学会对比选择,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
6.反诘提问: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
如在幼儿看图说话活动中,让幼儿观察一幅图然后猜猜哪个是兔妈妈,等幼儿回答后就可以用反诘法问“你怎么知道这个是兔妈妈的?”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地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在阅读指导时,我十分重视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提问设计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故事《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我先让幼儿看一遍,带着“故事讲了些什么”的问题初步感知整个故事内容。然后让幼儿根据对故事整体的大致印象来分析、理解图片,最后再理解作品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由故事表层向深层理解发展。
在图书阅读指导中,我一般不采用直接提问法,而喜欢采用迂回提问的方法。因为我觉得直接提问“太白”,不利于幼儿积极思维。而没有现成答案,不动脑答不出的问题,则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深受孩子的喜爱。如“这幅画讲了些什么?”孩子可以从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以及背景各方面的角度观察讲述。如《不要再笑了,裘裘》中,孩子必须理解前一段故事,才能得出结论。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格式,没有现成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理解故事,还要将自己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幼儿却能在其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设计提问时,我还改变了以前仅由教师单向提问的方法,改为教师和幼儿共同提问。如看图书后,我常爱问:“有什么想法?”“有哪些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提出一大堆问题,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而我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孩子的阅读现状,知道孩子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搞懂,需要帮助。
总之,提问设计的巧妙与否,对幼儿图书阅读指导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提问设计也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师的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等等。因此,我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问”的技巧,寻找幼儿教育的规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v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