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二分段”制培养本土化小学、幼教师资的优势分析》,欢迎阅读!

“三二分段”制培养本土化小学、幼教师资的优势分析
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是新时期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为顺应这种形势,中师幼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少数升格为专科学校或者合并到师范类高校,部分被撤销或是与区县教师进修校、中职学校合并,而另一部分则与师范类高校联办“三二分段”制小学教育或者学前教育专科。“三”指的是中师阶段,即在中等师范学校就读;“二”指的是专科阶段,即在高等师范院校就读。中师段结束后,通过省市招委组织的考试后进入高校读初等教育类专科。“三二分段”制适应了师范调整形势的需要。2002年,教育部提出“在高师资源不足的地区,可以在优质的中等师范教育资源基础上,建立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少数地区可以通过中师与高师实行联合办学,前三年放在中师,后二年放在高师培养的形式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通过十年的实践,“三二分段”制培养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资的优势逐步显现。
作者:曾语录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3年第2期
文/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 曾语录
一、盘活中师——师范教育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二分段”制师范教育是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教育,是“中师”加“专科”的教育。“三二分段”制培养形式盘活了中师的优质资源。百年师范教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具备培养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资职业技能,在营造小学和学前教育环境气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以重庆为例,在师范调整中,原有中师幼师学校近40所,只有3所合并到高校成为初等教育学院,占7.5%;有1所升格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占2.5%。而其余的90%的中师幼师学校又该怎么办呢?从重庆来看,这些中师幼师学校有的被取消了,有的被兼并到其他中职学校,有的成为普通中学。简单的转型使幼师或中师培育学前教育的优势、传统和特征丧失了,这也造成了小学、幼教师资资源的浪费。而“三二分段”制培养模式为中师的教育资源找到合理的出路。目前,重庆现有17.5%的中师学校采用这一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二分段制维系了中师或幼师办学的优势、传统和特征,是培育专科层次的小学、幼教师资的最佳选择。前三年主要抓基础教育,奠定了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从教技能;后两年的专科教育主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体现了互补的原则,实现了联手打造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资的目标。
二、从农村来,回农村去——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西部贫困地区来说,其师资条件有限,学生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三二分段”制培养模式,以推进教师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有利于培养本土化的师资资源,从而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到廉价的师范教育。“三二分段”制的前三年是中师教育,国家对中师教育的资助使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免费教育,这也为学生就读师范专业创造了条件。“三二分段”制培养模式缩短了学制,即学生转入专科学段后两年就可毕业,从而为贫困地区的学生节约了受教育的成本。如重庆市万州、云阳、巫山、酉阳、秀山、奉节等贫困区县的学生大都选择了就读“三二分段”制小学教育或者学前教育专业,从而解决了贫困区县初中生的入学问题。同时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贫困区县任教,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小学和幼儿教师紧缺的问题。“三二分段”制的实施,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三、专业教育起步早——稳根和催苗两结合
“三二分段”制大专学生比读完高中再考进大学的学生接受师范教育的年龄小,专业定向早,专业学习时间长,具有基础扎实、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一是中师阶段是教师专业成长、专业技能上升的关键期。“三二分段”制培养的小学教师,较早接受专业技能训练,年龄小,热情高,因此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二是中师阶段是学生职业理想奠定的关键期。中师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奠定职业理想和铸就德高为师品格的自觉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主动接受师范教育,形成终身从教的职业理想,这和现在的大学生为找一份职业而被动从教的状况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三是中师阶段是学生建立兴趣爱好的活跃期。中师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爱好广泛,对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艺术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建立广泛的兴趣,形成专业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三二分段”制招收的初中生,有利于他们较早进入专业培养体系。“三二分段”制的有效实施,既发挥了中师阶段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优势,又发挥了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提升的优势,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