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鲁迅笔下的“小人物”

2023-04-13 15:4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文中鲁迅笔下的“小人物”》,欢迎阅读!
中鲁,课文,小人物,笔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文中鲁迅笔下的小人物

作者:潘进福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9

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祥林嫂、柳妈、华老栓、阿Q等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经典人物,以其独特的人生与卑微的命运,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代特有的典型形象。而正是这些形象,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看到被侮辱、被扭曲的无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他们痛苦挣扎在黑暗社会里,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着,与不公平的社制度抗争着。可是他们最终都被这个腐朽的社会所吞噬,走向生命的绝境。

鲁迅先生关注着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探究着这些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小者。他为这弱小者呐喊,为这些小人物抗争。面对这些弱小者的群像,我们发现是他们组成了一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历史,因此探究、归纳、总结这些小人物的性格命运,不仅是在探究鲁迅思想,更是对研究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来揭示中国人的奴性。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他用小人物的悲剧,深刻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药》中的华老栓夫妇,将儿子的命运寄予在人血馒头上,但最终老实、可怜的华老栓夫妇人财两空——儿子一命呜呼!而更可悲的是他用自己的血汗钱买来的所谓的,是蘸着为改变他们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鲜血的血馒头;《故乡》中的闰土,可以说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艰难、困顿的生活,特别是多子、饥荒、官、绅、税,使闰土变得像个木偶人,成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行尸走肉。他对自己童年时的好朋友迅哥儿,竟然称起老爷来。生活的极度困苦,扭曲了这个曾天真烂漫的人的纯真的心灵,使他与迅哥儿之间形成了一层厚障壁;而《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典型的不觉悟者,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言: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一生的悲剧。阿Q欺软怕硬,失败了却常常以胜利者自居,自我陶醉,精神胜利。因此他在最后糊里糊涂、不明不白地画了一个,走上了生命的断头台。我们回过头来分析,阿Q这种精神性格何尝不是中国所有小人悲剧的写照?所以小人物背后的这一系列悲剧情节,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这不只是生活在底层者的悲剧,更是这个时代造成的罪孽灾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鲁迅先生笔下的小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画廊,也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俗画。因此从某一角度来审视,鲁迅作品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生动材料。因为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情感、个性、命运都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中国农民的缩影,他们的身上深深的打着被那个时代所凌辱的烙印,性格特点都成了底层人物的典型特征。这正如阿Q的性格所体现的内涵:我们不断的在社会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对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分子。”(茅盾《读(呐喊))从这里可见,阿Q这个小人物的形象实际上已经成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这就是典型的Q精神。所以至今当我们分析阿Q这个人物时,还在内心深处谴责中国长期封建文化人们思想的深刻影响,诅咒这种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的禁锢。

《祝福》中的祥林嫂,更是封建社会妇女受凌辱的一面镜子,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绳索紧紧地捆绑着她。她的勤劳、善良、安分,是中国所有劳动妇女的本性。她和所有的劳动妇女一样,想凭着自己的劳动与忠实,换得最低的起码的生活。但这样廉价的愿望仍被社会所打破。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最后只剩下她自己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终也没有逃脱封建世俗的陷阱,被鲁四老爷在除夕的祝福中,赶出了家门,最终走上了生命的绝境。祥林嫂在这个世界里终于消失了,她走的匆忙,走的苍凉,走的无奈!但她长长的不死的身影,成为那个吃人社会的见证,也是那些小人物人生命运的最后结局。

三、小人物性格的深刻性

鲁迅先生笔下的小人物其实并不,他们都是封建社会各阶层劳动人民的代表,有着很深的社会内涵和时代意义。他们的人生命运及其性格的扭曲变异,都有着深刻而普遍的社会性。他们不幸的人生命运,不光是他们自身的苦难,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们不幸的生活和扭曲的性格都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造成的。《故乡》中的杨二嫂,由一个卖豆腐的西施变成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并且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生活的贫穷、心灵的扭曲,使这些小人物挣扎在生命的死亡线上,她们没有了人间的纯情、没有了人世的真情,失去了做人的尊严,留在她们心中的只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是对生命的虔诚。是的,在那个社会,何止是一个杨二嫂,无数的二嫂被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善良,使他们变得恣肆和蛮横。她们的人生命运告诉我们:要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得新生活,创造美好,只有推翻这种社会制度。可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早就证明了这一点。从今天来看,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一个具有正义和良知作家的先知先觉。因此研究迅作品,既是在研究中国的近代史,又是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它告诉人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这也是语文教材所体现的一种深层的人文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sr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