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欢迎阅读!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手段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我国教育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在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经验所采取的与时俱进的有力举措。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要求,形成了新的教育观点基本框架。这就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目的等方面全方位地提出了标准。这一标准要求教师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牢固树立的教育目标,但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往往把学生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偏重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测,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高分低能现象。课堂上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被教师牵着鼻子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往下走。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科学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教师才会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力,从而积极倡导并实践创新活动。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愿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有人提出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成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所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细心地把握,把责任确定到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新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要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挥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三、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新型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束缚,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是在探索和发现的心理,且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从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活动和设计要适合学生水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实际参与中获得体验,不断开发和增加想象力、创造力,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成功。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学习,组织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所以教师本身应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只有教师内涵丰富,学生才能学起来津津有味。 四、培养“重感情、合作探究”的创新教学方式
重感情,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与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悦其生”,才能“倾其学”;学生只有“倾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的“双边活动”从心理上讲是一种“期待”的过程,只有双方的“期待”充分融合,培养学生的自信,维护学生的自尊,才能达到知识、方法、价值观的顺利迁移。
合作探究,合作就是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教学中围绕同一目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充分交流、积极互动。探究就是培养学生的求新思维、独创精神、创新能力,它具有目的性、问题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合作探究在教学中要求教与学“双边”达到四个统一,即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主动与他动的统一、基础与创新统一、教师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统一。
结合我校实际,虽然我们的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运用过某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但那是零散的、下意识的、偶然的。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缺少亲和力,缺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注重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创新教育的基本精神,全体教师在每一节课上应从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入手,培养以学生发散性和多向性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和谐的情感等各个方面,多方面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鼓励、肯定各种类型的学生
对于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少否定多肯定。只有鼓励才能唤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常否定容易打消学生可贵的积极性,只有常肯定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先肯定其优点,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创,发挥其聪明才智,使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优点,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赏识会导致成功,抱怨会导致失败,赏识会使学生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
学习贵在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抓住每一个素材、每一次机会,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创新精神来改革教学法和教育手段,建立创新式的教育体系,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信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m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