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韩愈赠序文》,欢迎阅读!
![韩愈,序文](/static/wddqxz/img/rand/big_87.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韩愈赠序文
作者:蒋金芳 郑皓心 高路 孙建慧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05期
【摘 要】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在文学革新方面的成就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陈寅恪先生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写的《论韩愈》一文中论述了韩愈的贡献“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这一点,以韩愈赠序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体学及相关层面的探讨。 【关键词】韩愈;赠序;散文
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谈到:“在唐代,送序之文是常见的文体,前辈作者如王勃、陈子昂、李白、任华,所为送序都很出色。但从多数文章的写法看,大抵不出一种格式。先叙离情,后缀风景,情致物态,尚似六朝。”初盛唐时期,赠序比较程式化。一般先赞行者,次写所送人之处境,交代分别之由,最后抒发难舍之离情,或勉或励,以期相会。 比如任华的《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
吾见骥子龀龆之时,爱其深清,知其才清。今果尔也,顷漂沦荆楚,既孤且贫。求食于淮,托身于谁,四海茫茫,未获所得。及遇我陇西公,获所寄矣。公以故人之子,怜而收之,去沟壑而寄乎南山,罢转篷而荫于桃李。君子曰:陇西公在,正字不为孤已。今离叔父颇久,暂归阮家之巷,感知己厚恩。寻赴李膺之门,华与临别,抚其背曰:高门积庆,无忘乎聿修厥德,大名难继,宜自强不息,念哉。
由此可见,赠序毕竟不是抒情诗等自由创作的纯文学体类,赠序文体中自我表达的空间自由度要狭小得多。韩愈的贡献在于能够从拘泥的格式化中跳出,具体的人物与事件不仅没有成为限制作者思想的对象和素材。相反,作者却以此为触发点来寻求自我表达,因而在文体特征上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奇偶交错
韩愈往往将众多的散文奇句和骈文偶句结合起来“使其赠序比其它作家的同类作品读起来更让人琅琅上口”。《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的嘴,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作了尽情的刻画和揭露: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i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