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和《拟行路难(其六)》古诗词比较阅读》,欢迎阅读!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和《拟行路难(其六)》古诗词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鲍照:南朝宋文学家。①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①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
1.下列对两首诗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拟行路难》是作者模仿乐府《行路难》而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
B.《拟行路难》(其四)选自《鲍参军集注》,“参军”是官职名。同样以官职来命名的作品集还有《王右丞集》《杜工部集》等。
C.《拟行路难》(其四)中的“酌酒以自宽”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是用酒来宽慰自己,消愁解闷。
D.《拟行路难》(其四)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交错,构建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欲说还休之感。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中,开头两句通过泻水于地、水流向四方的日常现象,喻指人在世
③
间,走向各异。
B.《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由此可知此前他借悲怆的《行路难》抒发内心愁绪。
C.《拟行路难》(其六)中,开头通过写诗人难以进食来表现其心绪难平,一个倍受压抑的形象跃然纸上。
D.《拟行路难》(其六)中,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
3.鲍照的《拟行路难》是咏叹人生的抒情诗。以上两首诗中,引发诗人叹息之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且从中任选一首,简要分析其在抒情上的一波三折。 【答案】
1.C 2.D
3.①出身寒门,地位低微;有才难施,仕途坎坷。①(任选一首)①(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叹于其中;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问①来强化自己心非木石,从而来表达“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其六)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又于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最后表面自嘲,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错误,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李白是唐朝,鲍照不可能化用李白的诗句。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最后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结构的能力。
共同原因: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c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