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三观(原理+方法论)

2023-01-09 03:26: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三观(原理+方法论)》,欢迎阅读!
方法论,三观,原理,教师
教师三观(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幼儿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幼儿都要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幼儿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 4素质教育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幼儿学习中大胆想象和动手操作。 5、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的教育 6、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7、素质教育注重幼儿的探究过程而非结果。

二、“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1儿童是发展的人。儿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2儿童是独特的人。每个儿童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儿童与


成人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教师要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

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儿童和成人一样平等地拥有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各项权利。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

1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倾听者、观察者。教师要注重观察,善于从幼儿身上捕捉转瞬即逝的现象或变化过程。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产生各种问题,教师需要及时介入引导。

3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教师应该平等地参与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

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cb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