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生态观》,欢迎阅读!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生态观
作者:刘丽明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期
内容摘要:生态危机的加深使得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与生态问题相关的文学作品也成为研究的焦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体现了海明威的生态忧患意识。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通过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来揭示海明威的生态观:人的不屈精神和人的尊严固然重要,但是在和大自然发生联系时,一定要注意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一定不能藐视自然法则而盲目为自身牟利。
关键词:人类 自然 和谐 生态观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开始反思发展战略方面的一个本源性的文化问题:人与自然。因此,与生态问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态文学批评的诞生与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文学批评家将其对海明威的研究转入自然生态视野,深入探讨这位伟大作家与大自然的关系。海明威的诸多作品,不仅表达了现代主义时期“迷惘的一代”对当时20世纪美国社会的憎恨与厌恶,更表现了这位伟大作家对现代人类生存环境的莫大关怀。
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部能够反映作者关注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久经沧桑的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艰苦搏斗,捕捉硕大无比的马林鱼、苦战蜂拥而来的凶狠大鲨鱼的故事。全书行文清澈流畅、朴素无华、意味深长,总字数虽不到3万,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一举囊括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让海明威由此得到了世界文坛的最高殊荣。这部被世人公认为“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寓意十分丰富深刻的作品。透过生态批评角度重温这部名作时,我们发现海明威在小说中除了延续自己一贯的创作风格、赞扬人类永不言败的可贵精神外,还表现出了当时的他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与思索。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这部作品的生态意识以及作者的生态观。
一.自然之子海明威
纵观美国文学史,海明威是为数不多的与自然紧密相连的作家之一。他穷其一生贴近自然,可谓是真正的自然之子。海明威与大自然相知的情愫很早就开始形成。在他出生之后七周便随父母踏上了美国荒野之行。海明威1岁时随父母主宰密歇根北部的一个充满田园风光村庄,在那里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无忧无虑的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时光。海明威的父亲是个外科医生,他非常热爱大自然,热衷狩猎和捕鱼。他教海明威打猎、善待猎到的动物。教海明威如何生火,如何在野外煮食物,如何在森林中搭建庇护所,如何绑好钓鱼用的诱饵,如何制作鸟类和小动物标本等等。父亲的影响和感染使得海明威也越来越热爱大自然。他天生热爱自然界的生物,他经常和动物伙伴聊天,并且把动物当作人类一样看待。海明威非常喜欢瓦隆湖附近的乡村生活。在距离瓦隆湖不远处坐落着一片森林周边住着的印第安人原始的生活方式给海明威营造了一种特殊而美妙的回归自然的感觉。在那里尽情地拥抱自然,体验大自然之歌中的和谐美。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他旅行经历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海明威到过世界上许多古老幽雅的地方,足记踏遍伊利诺伊大草原、密歇根大森林、加拿大、中国、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这些经历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非洲东部的自然之美和野生动物闻名于世,给予海明威精神的慰藉和创作的素材。西班牙的斗牛、金枪鱼、鳟鱼,瑞士的滑雪等带给他无限的乐趣,开拓了他的眼界,进一步激发他不断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海明威在古巴的长时间生活经历让海明威更加懂得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灵感。
如《最后一方净土》中的原始森林、《大双心河》中少年尼克的钓鱼之地、《永别了,武器》中的蒙特尔山林、《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松林、《老人与海》中的浩瀚大海和海上生物等,在海明威的笔下都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画卷。
除了亲近自然和旅行给他的灵感,战争也促使海明威思索人与自然关系。他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也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忧患意识。海明威终其一生关注战争这个主题,许多作品都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厌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亲眼见证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传统文明的缺失以及惨遭破坏的自然风光。虽然海明威并非一位真正战斗在前线的士兵,但是他曾亲临几次战争,见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苦难和惨遭破坏的自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去了意大利志愿担任做了一名救护车司机,见识到昔日辉煌的欧洲美景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抗日战争中,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看到东方古国的生存环境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西班牙内战期间,他目睹原本景色如画的西班牙陷入战争的骚乱动荡,他所热爱的人们痛声哭泣,以往激动人心的斗牛场布满了灰尘,自然美景变成一片废墟之地。一场场惨痛的战争经历让这位“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在战争面前有感而发,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传达的生态观
评论界普遍认为,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刻画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个头脑聪明、意志坚定和令人敬佩的硬汉形象,因为他不畏艰险、勇于抗争,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捍卫了“人类的尊严”。可是既然是要歌颂一个硬汉形象,为什么不是圆满结局,而要以所获马林鱼被贪婪的大鲨鱼啃得只剩骨架的失败而收场呢?有学者认为这是出于作者资产阶级宿命论的局限性,有学者认为这是作者自然观的矛盾性,其实都不然。海明威在这个结局里所要表达的恰恰是一种站在我们时代前列的生态思想。对小说进行细读将会逐步呈现海明威的这种生态观。
小说开头,小男孩马诺林和桑提亚哥在露台饭店喝酒吃饭时看见了一些凯旋而归的渔夫,作者做了如下描述:
当天打鱼得手的渔夫都已回来,把大马林鱼剖开,整片儿排在两块木板上,每块木板的一端由两个人抬着,摇摇晃晃地送到收鱼站,在那里等冷藏车来把它们运往哈瓦那的市场。逮到鲨鱼的人们已把它们送到海湾另一边的鲨鱼加工厂去,吊在复合滑车上,除去肝脏,割掉鱼鳍,剥去外皮,把鱼肉切成一条条,以备腌制。(海明威,2008:167)
不难发现渔夫们出海打渔的目的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桑提亚哥只是其中的一个。虽然他热爱大海蓝天,热爱大自然的各种生物,但为了自己的生存,他又往往不得不对其下手,甚至加以扼杀或破坏。他并非为了什么人类的威信或尊严而去挑战大海。他之所以离开自己简陋舒适的小窝棚,全然不顾自身安全自身深入茫茫大海捕鱼完全是迫于生存的需要。在深入大海的旅途中,海明威通过老人的眼睛像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优雅,宛如温柔的女性一般。这其实是海明威的生态观的一种暗示,也为小说结局老人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老人连续几十天捞不到一条鱼,这其实表明了大自然已经向他提出了警告,而他完全忽视自然的呼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目的就是要完成他那“与生俱来的任务”。在同鱼周旋时,他说,“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我得把你杀死”,(167)爱他还要杀死他,这是什么逻辑?唯一能解释通的就是渔夫们都认为鱼是为人类而存在、人才是自然的主宰吧。表面上桑提亚哥经常称呼鱼为“兄弟”,但他却一心想着要制服他们。为从大海中捕捉更多更大的鱼,他无视大自然,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桑提亚哥的那句——“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历来被人们称道。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下去审视,就会意识到这句话的荒谬性。过分强调人类的征服能力,其本身带有极端的自负与狂妄,最终将会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和惩罚。假如哪天人类因得罪了大自然而被其彻底毁灭,那人类的不败精神和所谓的尊严还能立足吗?正是如此,桑提亚哥自己也反复后悔道,“我真不应该出海这么远的”,“我出海太远
了”。(97)桑提亚哥的失败是他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这正是海明威通过《老人与海》的故事和结局向所有读者乃至全人类暗示的:人的生存与自然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企图向自然无节制、无理性地索取,否则必将遭受大自然规律之无休止的报复与不可想象的严惩。
在《老人与海》这部旷世名著中,通过这位企图征服大自然的老渔夫的失败,海明威表达了他的生态思想,引人深思。主张自然界万事万物皆为人类而存在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优于其它任何物种。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的让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意识到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整个大自然是一个有机和谐的统一体,自然界中万事万事互相依存,紧密相连,不可或缺。无论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多少丰功伟绩,人类都不能逾越强大的自然法则,企图支配大自然。否则他们都将会以失败告终。人的不屈精神和人的尊严固然重要,但是在和大自然发生联系时,一定要注意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一定不能藐视自然法则而盲目为自身牟利。
参考文献
[1]厄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E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