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心得(四)关注过程》,欢迎阅读!

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心得(四)关注过程
“我只要结果,不想听过程”——这是我在以前单位经常听到的领导训话。那时还真觉得那样的领导够“MAN”的,霸气、干脆,有派、有能力、有手段。于是作为一名领着干活的,我也把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心底,也确实曾经把那样的人物当成偶像崇拜过。
思维决定行为,我把“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理念贯穿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在生活中,我不仅如此要求自己,也要求那样家属和孩子。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对我来说似乎“弊大于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开心都与它有关,所以我尝试调整一下——改为“重过程,而非结果”,应用和实践的结果证明了后者更适合我及我的家人。
工作中,我会发现有些时候那些上层下达的任务是我很难完成的,尽管我已经“努力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但还是感到那个目标离我遥遥无期。于是,我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怀疑自己的业务水平——对了!那些是被称作“综合素质”的东西。我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和耐心了。面对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产生了焦虑;眼看着时间一天天临近,我开始急躁与怨愤。我把这些不良情绪带到了工作和生活当中,并经常的为自己的冲动懊悔不已——我这是怎么了!
生活中,我会要求妻子和孩子做到这,做到那,比如:要求妻子每天早点起床、保持每天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要求孩子准时起床,不玩手机和电脑等等。一旦他们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便开始怨愤她们,不良的情绪反应体现到我的言语和行动上来,但结果却也引起了她们的不良情绪反应——敌对、攻击、愤恨。
我为上述局面感到痛苦,也为不知道怎样改变它感到难过。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一名参与过考核方案订制的同事闲聊时无意间了解到:有的时候某些考核项目的标准是非客观的,是可以人为来确定高低的。那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绞尽脑汁、不择手段追求的目标在人家那里其时是可以任意浮动的砝码,高兴时会把你称的高高的,不高兴时会把你压得低低的。也就是说,自己的价值由别人的心情来衡量——那样的我还是我吗?一直以来,我岂不是在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吗?我追求的“结果”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欲望后换来的对自己的认可。同样,我苛刻地要求妻子和孩子的时候,不也是以自己主观臆断的标准去衡量、限制别人吗?我心中的标准符合她人的实际状况吗?我是不是“拍脑门子——想当然”了呢?没有达到我心中的标准与没有付出一点努力和没有一点改进是有区别的吧!
我听了泰勒先生的《幸福公开课》,感悟很深。我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每一个“结果”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节点,节点之后还有节点。换个角度说,正是这些连接起来的节点才彰显着我们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那无穷尽的节点,而应该是将它们连接起来的那股力量。那股力量是什么?就是努力,一直努力着,向着下一个节点努力前进的力量。微观上看,是“努力”连接着每一个目标。宏观上看,所有的目标都被“努力”贯穿着,成为一副完整的画卷。这副画卷展现的就是生命的“过程”。整体比局部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奖励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比因为实现了目标才给予奖励更有意义!
于是,我开始发现、理解并欣赏到许许多多的努力。我开始体谅孩子每天早上起床时都必须经历的内心挣扎——可能有时候要比我们想像的更痛苦;理解他需要在心情低落时保留个人空间,能在里面听听歌、发发呆,调整情绪;也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一边唱歌一边写作业或者先上网看一会儿自己热追的视频再写作业——因为那或许只是他经过一天专注的听讲之后的自我放松的手段„„
总之,我觉得自己的改变着实带动了我们家庭氛围的和谐,少了许多之前的敌对、防御与攻击。令人振奋的是我开始觉察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步伐在进步着,而且敌对、防御、攻击等不良情绪出现的频率越低,进步得就越大。中考之前二个月,孩子关注了一款名叫《刺客信条》的游戏视频。他经过偷偷“研究”过后,在一天晚饭时以半自说自话,半询问口气
说到:“我有没有必要把《刺客信条》下载下来,等中考结束再玩呢?„„不过咱家的电脑配置好像只能运行二代游戏,我喜欢的是五代,怎么解决这个冲突呢?”我当时没有回答他的第一个问题,而是貌似平静的说了一句“电脑是可以升级嘛!”其实我的内心是十分忐忑的。一周以后,孩子很开心地对我们说:他已经决定不下载游戏了,原因是担心自己经不住诱惑;家里的电脑也不必升级了,体验一下"二代"游戏就可以啦(大概他担心花销大吧)。
后来,孩子实现了自己目标,考进省实验中学。我也把家里的电脑升级了——是在他中考一周前"偷偷"进行的,因为光下载游戏文件就需要四天时间。考试结束当天,他就收到了这份礼物。孩子很感动,其实最先被感动的是我们——从他下决定的那天开始。我们的礼物是想让他牢记:最值得奖励的是他在实现的理想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只要努力了,结果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A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