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及阶段特征》,欢迎阅读!

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知识线索及阶段特征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分期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年代~60
年代)
经济上: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二、中国半殖民中国的近代化起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在19世纪末初步发
地半封建社会
展。
的完全形成 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
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1860~1901
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
年)
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年电
话传入、电影业起步,1909年航空业开始;报
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三、 中国半殖民 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在获得短暂迅
速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民族资
地半封建社会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帝国主义是阻
深化和资产阶级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革命运动的(1901~1919年)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1
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
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国民政府
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
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政治上: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掀起救亡高潮,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思想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经济
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政治
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很多主权;“中外和好”的局面暂时形成,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文化
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它
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政治上: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五、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经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
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外交: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兴起;国民政府收复部分治外法权。
政治: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思想: 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思想: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思想文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百花推动了科技文化 新局面。
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南京
经济上,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两个政权对峙,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交织,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
矛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农村包围城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市”的革命道路,1935年从幼稚走向成熟;政
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还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命、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思想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外交: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军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开辟国外战场;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七、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
八、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2
政治: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并得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经济上,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
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政治: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军事: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提出和平的成熟。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六、 中华民族的
抗日战争(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到巩固,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3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