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

2023-01-04 08:3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欢迎阅读!
思考,当前,热点,问题,教育
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

建立一个保证教育投入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全国人大已确定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任务和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两项重大工作,把钱用到刀刃上,使用好、管理好。在使用上,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做到四个“倾斜”: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管理方面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资金风险为核心,加强分配制度、监管制度纪检审计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使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始终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促进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很艰巨很复杂的工作难就难在对于学校均衡不均衡,件指标达到不容易,但软件方面可能更难。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学校除了硬件不均衡之外,还有学校长期形成的校风、传统、特色。均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有全面均衡、绝对均衡,均衡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在发展中不断推进,实现相对均衡。 第一,以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均衡。这是均衡的基础。第二,以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均衡。教师资源均衡是均衡的关键。第三,以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均衡。第四,以强化督导评估推进均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是要千校一面,而是要在基本均衡的前提下鼓励各个学校办出特色、风格,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促均衡、在均衡中促发展。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使得有才、有识之士找到了发展自己的路。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入富人阶层的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

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有教无类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国家的责任),因材施教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学校、教师的责任)人尽其才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优化教育结构布局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过:“当前培养创新人才,重点要从转观念、改模式、强师资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树立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核心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形成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适应创造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体制机制。还要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和保障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仅仅依托于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需要工厂、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杜玉波坦言,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完善激励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实践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有必要以法律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承担学生实习实践业务是


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的职责义务,明确政府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的责任。

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主要关涉到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教师群体的结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就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近年来基本得到解决。而教师群体的结构不均衡涉及到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性别结构、教师分布等问题。其实,教师的教学力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教育研究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师范专业教育中没有得到重视,师范专业的教育学、课程教学论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导致新任教师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师范教育是教师的母机,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师范毕业学生传播和推广,可惜我们这些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几年前他上中学时的水平,怎么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呢?我们的教育专家不能深入基础教育实践,在书斋里研究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严重脱节,怎么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呢?优质课的评审、优秀教师的评选是专家、领导说了算,却不顾及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课改中的演练做秀、形式主义导致教育目标的倒置,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首先考虑的是便于教师表演而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说,这样的课“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代儿童”。自上而下、盲目学习国外经验,不倾听教育一线人员的意见,不挖掘传统教育的精华,势必导致教育改革的阻力重重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落空。学科教育研究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科专家既不在教育理论钻研上下功夫,也不在学科教学的实践里摸爬滚打,带出来的学科教育硕士、博士只会照抄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主见。常常是理论上头头是到,实践中一窍不通;动口可以,动手不行;让他们研究学科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撤。学科专家以及他们的弟子们恐怕更多地应该钻研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论,同时深入基础教育实践,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材编写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托先进的教教学理论编写适切的教学指导材料、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措施。学科教育专家和其弟子们应多反思自己所做课题研究究竟对基础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究竟能解决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哪些切实问题,而不是生产垃圾论文。

基础教育培养的则是“明天”的生产力。如果说整个教育是一棵大树,那么,基础教育更像深埋于泥土的根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整个教育体系打基础;二是为人的长远发展打基础。前者决定基础教育更加注重普及性和全面性,必须尽可能覆盖每一位社会成员,最大程度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公平、均衡的受教育机会。后者决定基础教育的根基性和胚胎性,必须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终身受益的养分,却不必刻意追求表面的精致,过早把学生雕刻成一个个“盆景”,日后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材。 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公民。基础教育所要聚焦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立德、立业打好基础。立德,就是教育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善于接纳他人和与他人合作等基本的道德素养;立业,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能力和勤奋学习的品质。德的基础是“诚”,业的基础是“勤”。以诚立德,以勤立业,诚实勤奋,立命之本。这就是我们始终强调育人重于“育分”、激发学生求知欲重于教给学生知识的根本原因。当然,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东西可能还有很多。德是做人的基础,勤奋是做事的基础。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较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影响绝对是持久而长远的。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引领未来”许多群众对子女的教育不惜金钱,不惜心血和汗水,所求无非是子女将来能立足,有发展,有出息。他们的这种“改变命运”的追求,理所当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2c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