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育儿知识-儿童不良的道德行为的形成》,欢迎阅读!

儿童不良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有的儿童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如爱说谎、自私,不遵守惯例和纪律,常侵犯他人,缺乏同情心,对他人和小动物表现出残忍等。这些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基本一致并不相同,但他们在人格相符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一致的、共同的。
一般来讲,儿童在人格发展中需要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建立自主性和自豪感,建立自尊和克服自卑,以充分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而有不良道德行为的残疾儿童,在人生观他们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可能缺乏一些基本需要。一个常对父母说谎的孩子,可能出现缺乏对父母的信任,而父母也常表现出对孩子极不信任的态度。
一个爱打架、常侵犯别人的孩子,其父母对待他的办法更多的是打和骂,孩子可能有过度敏感的防御性。经常侵犯别人的孩子,并不能说明他有自信心、自尊感,可能正好相反,他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且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建立自信和自尊,而用一种不良的行为去寻找自信心和自尊。一个有卑鄙行为的孩子,表明他缺乏同情心,缺乏情感上的温暖和保护,还缺乏同其他人的内心交流。因此,我们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重绝不会向孩子灌输道德准则,还要注意解决孩子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孩子在幼童具备道德感,也谈不上什么道德行为。但孩子三岁以后,就开始再次出现有目的的活动。其行为不只是根据大人的要求来行动,偏好并已经能根据自己的道德感来选择,但此时幼儿的道德毕竟处于萌芽期,有着不同于小孩子或成人的特点。
1、幼儿认为,道德就是大人们的其要求,判断好坏和对错的技术规范是大人的赞许或不满。
2、由于幼年龄还没有根据概念推理来进行充分合理思维的能力,也就不能释放出自己的道德观念,还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自己欲望的驱使,所以,幼儿的道德感和不良行为儿童是极不稳定的。从
以上建模可以看出,我们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必须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考虑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0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