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美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美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作者:邹雪莲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
摘要:中美两国是古老和现代国家的代表,历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现在的诸多差异,语言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语言是文化的反应,是价值观的体现,在历史中去搜索信仰的差异,也许能找到语言差异的合理性解释。
关键字:语言文化,信仰,文化反应,价值观。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前者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后者是一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新兴国家,中国曾经是世界文明的领跑者,世界的中心,然而最近两百年则是被全面超越的历史,现在,世界的领跑者,正是美国。倘若对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作一个比较,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有趣的现象,这里主要从中美语言文化的差异来谈。
如果单纯从语言的精辟性和趣味性来说,汉语的深度要远远超过英语的,这种说法也许不客观,因为这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说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语言众多的文学样式,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先秦时期的诗歌散文、汉乐府辞赋、魏晋风度、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美国是绝对不会有的,历史太短了。如果说几千年语言沉淀的韵味覆盖不了其他语言的话,我只能说这太崇洋媚外了。这里不存在贬低其语言深度的问题,只能说它的发展阶段还是在初始阶段,并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地步。
其实语言就是一个文化的反应,是一个民族性格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含蓄,美国人直接,含蓄有其韵味,直接有其爽快。有一首经典的歌曲名叫月亮代表我的心,里面有句歌词叫“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这是中国含蓄的典范之作,将中国女子似水莲花般娇羞之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美国女人唱这首歌,回答的也许是“I love you ,I pretty love you”。如果把前者比作白玫瑰的话,后者就是红玫瑰,一个含蓄幽静,一个热情奔放。
中国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这源于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之中,个人的利益必须和家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集体的利益始终高于个人,正所谓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相反的是,美国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具有完全的不可替代性,个人只有完全的成就了个人,也就是成就了整个社会。
相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更加崇尚权威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不知不觉的已经将人们的意识奴隶化、程序化,只要是官方发布的信息,民众不得不从,不得不承认其正确性,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种崇尚官方,崇尚权威的一种潜意识。美国则不然,它是一个建立在民主法治前提之下的国家,国家的决议不得不受到民众观点的影响,为真求实是其民主法治思想之下的产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理解语言文化的差异,就要从历史的文化和信仰中去寻找不同的信念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强调了天地为生物之本,因此,中国人一直信奉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的来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融合,在和谐相处的前提之下各有所益。
就个人意识来说的话,不同的个人对于历史和未来这两个内容是绝对有不同的认识的,如果说对于历史有更多的偏好,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其个人有更多历史可以去回味,如果说偏好于未来,可信的说法就是可以利用的历史并不太多。这个观点对于解释中美之间对于历史和未来不同态度可略见一斑,可以通俗的说,中国更加醉心于历史,美国更加痴迷于未来。就简单拿穿越类影视剧来说,中国的影视剧往往是向古代穿越,而美国恰好相反,他们是穿越到想象的未来,其实要解释这个现象很简单,那就是历史的厚度和深度,美国相对于中国来说,历史几乎为零,无历史可穿越,必须向后穿越,但是中国,有穿越到过去的资本。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习惯,最终反映的是各种语言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包括肢体语言,行为语言以及语言本身。比如说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在中国,握手是一个基本礼节,并且没有过多的限制,但是在美国,见面不一定握手,笑笑、打个招呼都行,如果要握手,还必须有一定礼节,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应先伸出手,倘若女方没有意思要和你握手的话,男方只能点头致意;长辈一般先伸手,上级一般先伸手,主人一般先伸手。握手也是有讲究的,握手时应该注视对方,并且摘下手套。在美国,直呼其名是友好的表现,然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带有职称的称呼,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在美国,从来不用带有头衔称呼别人,并且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完全不同文化熏陶下的兩个国家,在语言的表达方面存在着迥然不同的方式,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表达。在全球化的今天,倘若是没有判别差异的能力,就会有不必要的误会。历史的传承,未来的开拓,是这两个国家文化的差异所在。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之下,中美之间不可避免的有了更多的碰撞。一个拥有厚重的底蕴,一个拥有无限的遐想,不同方式,却一样精彩。当差异不可避免时,需要的不是改变,而是理解。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英美报刊[J],南京大学出版社1900(2):92-94 [2]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上卷,1994(1):116 [3]邢 东.中美文化差异管窥[M]上卷,1997:.74-76 [4]中国教育报[J].中国教育报刊社,2003: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z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