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05-12 21:41: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课时,教学设计,年前,回忆,十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付鲜明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第10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口占一绝》,问:还记得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李大钊) 2.回顾上节课内容,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师引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作者是(李星华),写于(1943)年,那年正值李大钊逝世(16周年),所以课题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还知道,作者采用的叙述方法是(倒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第2段到文章最后,依次叙述父亲(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文本进行对话,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并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被捕前部分 1.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27段:

想想被捕前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默读课件内容:提炼学法并板书: 读课文表观点谈体会

2.学生默读课文27段,并在旁边作批注。

3.交流默读所得,教师将学生所谈到的形容李大钊的词板书,再让学生谈体会。相机指导学生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可笑的问题。他无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学生对李大钊的言行描写让学生体会到李大钊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通过将李大钊现在的语言和以往的慈祥进行对比,体现李大钊爱儿女更爱国家的情感以及谨慎的工作态度。 三、分组学习被捕时和被审时部分 1.课件出示 分组学习

第一组:默读课文817段:想想被捕时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第二组:默读课文1829段:想想被审时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学生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分组学习,将自己的观点板书到黑板上,以备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分工学习了被捕时和被审时的段落,但我们的交流是共同的,先请第一组的同学谈体会,之后请第二组的同学谈体会。(交流被捕时内容,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以及文中对宪兵的描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残暴”“一拥而入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运用对比的写法也能突出人物形象; 交流被审时内容,引导学生详谈对以下两段的理解:

(1)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及其作用 1.读课文最后三段,用一个词形容全家的心情。(悲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出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段,想想这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有何好处?(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3.找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第一对: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第二对: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阎振三。

4.出示《灯光》的首段和末段,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是常用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1.课件出示: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英雄。

师:十六年前的那一幕幕,在作者的心中烙下了永远的印记,其实李大钊的名字以及他所做的一切也永远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课件出示四幅画面)。瞧,为了纪念李大钊,在他的老家河北乐亭和北京分别建立了李大钊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邓小平爷爷还亲自题写了碑文。 2.课件出示 课后拓展:

(1)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2)在我国的文学长廊中,还有很多革命题材的小说,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杨沫的《青春之歌》等,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yL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