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为政之道》,欢迎阅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为政之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
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打亲戚之所畔,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这里的“畔”字通“叛”,就是背弃、反对的意思。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苛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Lauzun人”,并且恶搞周制制订了一套从天子至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指出,这就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推行仁政,可以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戴;反之,如果罔顾人民非要,实行德沛,将可以丧失民心而变为独夫民贼,被人民废黜。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养气与成德,孟子明确提出必须依靠学识及充分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展藏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作“尽性”。
“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u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