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
摘要】目的 浅谈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太极拳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均关系密切,故养生作用明显,深受大众欢迎。太极拳可增强心脏、肺脏、脾胃、肝脏及肾脏的功能,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因此,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扣,脏腑协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运动 养生 太极拳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抓住了精、气、神“三宝”,调意养神,以意领气,以气推动血运,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太极拳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均关系密切,故养生作用明显,深受大众欢迎。太极拳可增强心脏、肺脏、脾胃、肝脏及肾脏的功能,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因此,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扣,脏腑协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承受着高节奏的工作,全身心于繁忙、紧张之中,因此,十分需要一种宁静的方式来加以平衡,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太极拳对人体身心的调整包括以下四方面: 1 意识与动作的完美协调——意识美感
打太极拳时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眼随手转,步随身移;动作连贯、圆活、稳健、协调;动中取静,静中有动。这一切十分有利于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协调。太极拳要力求做到“用意不重用力”。练拳时,应当多以“意识”“意念”去带动作,而不是靠多用“力气”(拙力)去求得效果。这样既能达到意识与动作的完美协调的佳境,又能陶醉于舒畅、空灵之中。 2 姿势变换中的行云流水——动作美感
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无论虚实变化、姿势转换,都是互相衔接、连贯圆活、一气呵成,看不出有停顿和接头的地方,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无论男女老幼,打太极拳最终都能实现令人赞叹的动作美感。
太极拳是一种“柔性武术”,其动作以柔劲为主。“柔、缓、松”,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柔”的运动方式,可使肌肉不致过分紧张,架式平稳、姿势舒展、不僵不拘,演练之后,出汗而不气喘,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但对于调节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均有独到的作用。运动过程中呼吸不会过分急促,体力消耗不会过大、过快,因而很适合年老体弱者,尤其适合有病或者患病初愈的人的需要,是一种合乎这一人群的保健运动。
3 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养生美感
(1)扶正祛邪。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因此,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邪,而且取决于人体的免疫能力,维持健康的能力。太极拳就是锻炼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使人体血脉流通、脏腑协调、代谢正常,延年益寿。
(2)平衡阴阳。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的失调。太极拳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抗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来实现的。太极拳套路中也有动静疾徐、虚实刚柔之变化。这些体现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掌握练
习方法中阴阳变化规律,动静合度,刚柔相济,对人体的阴阳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动静适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得尽天年。
(3)调节精神、改善机能。中医学强调锻炼时要做到“恬淡虚无”,即排除杂念、专一放松,这不仅使肌肉放松,而且可以使肌肉进入大脑皮层的冲动减少,使人体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达到改善生理功能的效果。太极拳通过“松”“静”“自然”调节精神。练习时使人进入无忧无虑无争的休闲境地,故可消除心理疲劳,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消除消极情绪,脱离病态心理。常年坚持不懈,能使急躁、焦虑、易怒、多疑的性格变得稳健、豁达、沉静、随和,还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冷静、沉着的精神。
4 身形移动过程中的圆活轻灵——协调美感
太极拳的动作大都走圆曲线,这种圆曲线包括椭圆、半圆、大圆、小圆等各种圆。练习中多种圆的特点必须分清,形成环环相套、式式相连。练习中要求拳要松握,掌型手指自然微屈;两臂保持自然弯曲状态;肩部不能耸起,两肘微向下沉;两臂保持自然弯曲,曲中示直。练习中避免直来直往和围转死弯拐直角的动作,又要避免故意摇摆,做到转动圆活、轻灵顺遂。如此种种,皆是意识与动作、大脑神经中枢与外周,肌肉骨关节与内脏运动充分协调的美妙结晶。
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我国《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汉代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作为健康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不犹户枢不朽是也”。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呼吸及意识活动。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影响
练习太极拳时,随着机体的运动,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了体内的瘀血现象。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由于呼吸的加深,从而促进了冠脉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此外,由于练拳后血中载脂蛋白含量增加,对预防动脉硬化也有良好的作用。再加上饮食合理,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就会少患及改善。据研究调查,常打太极拳者平均血压131/80.5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两者收缩压相差23毫米汞柱。动脉硬化指标太极拳组为39.5%,一般老人为46.4%。
国内研究发现,太极拳练习后恢复期内舒张压低于运动前水平。由于舒张压影响冠脉血流,运动后舒张压下降对于心肌的供血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太极拳可以减少外周阻力,从而改善外周循环。尤其是舒张压较低使冠状动脉对心肌供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康复保健效果。
太极拳有很多姿势都能促进血液静脉回流,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状况,加强了心肌营养,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减小,缩张末期内径(EDD)增大。根据Staring定律:心脏收缩产生的能量是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函数,随着EDD的增加,舒张末期容积(EDV)亦增加,必然引起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从而使心脏收缩力加强,有利于血液的排出,增加心每搏输出量。
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32名练拳老人和53名相应年龄的不运动老人作了心血管功能检查比较。练拳组除1例外,全部顺利完成1分钟内上下40cm高的台阶15次的定量运动,达到100%。对照组完成此项运动的比率随年龄增高而下降,50岁组、60岁组、70岁组和80岁组依次仅为85.9%,54%,5%
和2%。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细胞所需要的养料以及排出的废物依靠上述各种血管共同完成运送,这一运送过程就称为人体的微循环。
微血管的这种自律性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起着第二次调节供血的重要作用,被当今医学界称为人体“第二心脏”。现代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功能发生障碍有着密切关系。人体的毛细血管微循环不通畅,会逐渐引起组织细胞和脏器的衰老。所以微循环的功能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
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强调体内气血的畅通。只要练功得法,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在行拳时就会产生出“气”的感觉,如手指有胀、热、饱满感,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乃至有虫爬蚁走样刺痒的感觉等等。以上的感觉,实际上是人体气血循环加快,体内毛细血管扩张,也就是微循环加速的外在表现。 徐明等在《老年人太极拳运动前后心肺功能的变化》一文中,发现通过系统观察测试部分长年参加太极拳锻炼和无训练者在完成规定的太极拳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心肺功能指标变化时发现: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的心脏射血速度和射心血加速度均显著性优于无训练的普通人。
经常练习太极拳在吐故纳新加强气体交换的同时,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膈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功能都有良好的影响。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资料提示练拳老人的肺活量较对照组大,胸围呼吸差也较大。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观察50人练太极拳6个月后,肺活量平均由2588ml增至2765ml(P<0.05);另一组在练拳1年后肺活量自2556ml增至2780ml(P<0.01)表明坚持长期打拳,则肺活量改善更明显。
科学研究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呼吸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太极拳中“深、长、细、缓、匀、柔”的腹式呼吸,保持了“腹实胸宽”的状态,增强了呼吸功能,能在保持一定呼吸频率、不过分刺激呼吸系统的情况下,又能吸进大量的新鲜空气,这种呼吸方式使呼气、吸气都比较充分。加大了肺内气体交换程度,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 参 考 文 献
[1]漆浩.太极拳养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翁建章.浅谈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的关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2):56-57.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l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