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经济学角度的讲解

2023-04-30 16:39: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面小康经济学角度的讲解》,欢迎阅读!
小康,讲解,经济学,角度,全面




14亿人的小康

——薛兆丰 2020.7

经济学角度看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对中国社会14亿人当中的每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探讨努力实现“全面小康”这个词需要理解的四个基本的含义。第一层的含义是全面,也就是说要普遍落实到每个人谁都不例外,这样的话我们就面要去理解为什么不应该不能够有例外。每二层的含义是小康,也就是基本的生活水平,既然是生活水平就不应该仅仅用金钱来衡量,没有人是靠吃钱过日子的,对小康的理解应该落实到具体的物品和场景,尤其应该包括公共资源、社会待遇和发展机会等等。穷人真正缺的不是钱、健康、待遇和机会。第三层含义是社会这两个字,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总称,我们必须关注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含义。第四层含义是努力实现社会总是在进步的,昨天的丰裕到了今天可能就仅仅属于小康了,而今天的小康到了明天就可能是匮乏了,所以对于“小康”的概念我们还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理解不断地提升它的标准。

下面通过三个非常坚实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性、行性和有效性。所谓的必要性就是我们一定要这么做,可行性是指这样的事情我们能做到,有效性是这样做对我们有好处,我们过去以及将来还会这么做。

我们先了解一个词“外部性”,它是指一个人的得失不一定等于社会的得失,如有人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制造谣言,这一些做法会使做这些事的人过得好一点,自己放纵一下,但却让别人承受巨大代价,这种让他人无端受损的行为叫负的外部性。又比如一所学校它办得好,周围的房子都涨价了,所有房子的主人这学校办得好而得到了好处,这种令他人平添收益的现象称为正外部性。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独立生活的,我们的公共政策就是要尽量增加正的外部性,抑制负的外部性。贫困会让人产生绝望,文盲会让人脱离社会的共识,疾病会让痛苦蔓延,如果周围的人过得都不好,住在贫民区中央的富人是不会有安全感的,最近的疫情让我们意识到社会中哪怕只有一个人买不到口罩,那受到威胁的就不仅仅是这个人,而是社会所有的其他人,这也是公共医疗服务的重要性所在,所以经济学家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就达成了一个共识,贫穷、文盲和疾病不仅是穷人本身的问题而是具有强大的负的外部性的社会题,是应该由全社会共同解决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看上去帮助了别人,但实际上别人也会帮助自己,我们要有这种长远的眼光,这里举个例子,2011年下半年我国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人每天3块钱的标准为孩子们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大家不要小看这3块钱,具统计实施这项措施后,同样是11岁学生的平均身高在5的也就是2012年到2017年增长了6CM,而学生的贫血率三年内从2012年的17%2015年的7.8%,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疾病减少,出勤率也提高,由此带来正的外部性远非3块钱所带来的影响,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完成越来越接近它的正的外部性也不断显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带动贫困户收入增加,推动了消费的增长,教育投入和技能的培训,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从时间跨度上我们再看一个跟外部性相关的例子。我们现代社会人的健






康长寿做出巨大贡献的其中一个因素是政府统一提供了卫生的自来水,我们给每个个提供廉价而优质的自来水,成本似乎是不低的,但是如果大量的穷人没办法享受质量稳定的自来水,那么他们几十年后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增,由此而产生的医疗费用很可能就会加到政府及至所有纳税人的身上。

这里我们小结一下贫困和匮乏不仅打击了贫穷和弱势的人,而且还会带来巨大的负的外部性转而打击社会上所有的其他人,而反过来呢富足、文明和健康也是具有强大的正的外部性的,他们能够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从中获益,所以实现全面小康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必要性。

下面我们讲可行性,我们用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概念解读全面小康,规模经济就是越多人用的商品就越价廉物美,比如说高铁比公路自驾更安全,今天所有平价轿车的功能都超过十年前最豪华轿车的功能,国家电网电要比咱在自家发的电更便宜更绿色,大众使用的物流快递系统往往更廉价更快捷,这背后的经济原理是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可以摊平高得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得每个消费者的福利都得到巨大的提升如只有居民足够密集的地区,物流网点才能够布得足够密集,而相应的成本才能摊得足够薄,如果一个小区一天只有一个快递,那在附近增设物流供应点成本就会很高,哪怕住在这个小区里的人是亿万富翁也没有用。我们今天有许多的直播平台每个人他们都可以发布消息,每个人都可以现场卖货,那今天的普通人可以做到,是因为参与的人足够多,为什么北上广深超一线的城市的地铁那么发达,它的得要原因是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分摊了地铁的建设成本,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人的生活方式就会改变,服务业的发展也会更便利,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我们也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就是让农民到城市后可以平等的享受各项服务,所以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努力实现全面小康,把尽可能多的人纳入到公共服务系统来,不仅能让他们分享社会进步的果实同时也促进了成本的下降和质量的上升,再让社会上的每人具都再次获益,这个目标是完全可实现的。

最后从经济学当中的“公用品”的视角理解全面小康目标的有效性。公用品就是一个人用不会影响别人用的物品,世界上有很多物品是一个人用了别人就不能用了,但世界上还有很多物品是一个人用了也完全不影响其它人用的,如一首歌,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公用品是知识,虽然发现知识整理知识和传授知识都是需要成本的,但对于知识运用本身却是一本万利的,知识一旦被发现、整理和传授,它运用的成本是极低的,人们可以重复学习利用,所以知识普及是现代社会呈几何极速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越来越高的比例不是来自于自然资源的原始分布,而是来自于对知识的发现、普及及应用。过去我们认为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普及、人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是急剧上升了,人可得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反而是显著上升了,160多年前可供人类使用的石油存量为零,那是因为那时的人根本不知道使用石油,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石油,而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石油的储藏量竟然也上升了,那是因为花钱去勘探石油变得有利可图了,当然我们知道由于物理环境的限制,石油的总量还是有限的,可是人们发现新能源的能力却是无限的,今天全部可用的能源的平均价格越来越低了,从这个角度看,能源越来越多是靠知识带来的,而不是靠天然分布带来的,我们今天享受由互联网带来的智能生活,离不开计算机、数字化,当然也离不开芯片,芯片的原材料是什么,是沙子,当然世界上到处都是沙子,但并不是沙子越多的地方,芯片就越多越好,相反而是知识越多的地方,芯片才越多越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e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