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育迟缓/障碍儿童的行为机制和干预_12

2022-08-15 20:30:0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言发育迟缓/障碍儿童的行为机制和干预_12》,欢迎阅读!
迟缓,干预,发育,障碍,机制


语言发育迟缓是2岁时最常见的发育性问题之一,发生率为18%~28%,其中50%可在3~4岁时赶上正常语言发育水平。若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迟缓程度严重,表现为在理解和/或使用口语、书面语言或是其他符号系统时的持续困难,并已经阻碍与其年龄相当的学习沟通和社交关系者,则可发展为语言障碍。小学入学时的语言问题仍持续存在,将面临学龄期的诸多困难,导致认知、读写、行为和精神问题的危险性更大。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存在语言发育迟缓/障碍的儿童,除语言和学习的困难表现外,还有更多的行为异常表现,如对话困难、社交回避、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攻击性行为增多、情绪容易波动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对80例语言发育迟缓/障碍儿童的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发现,这些儿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和多动指数显著高于语言发育正常的对照组儿童。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行为问题和语言障碍的发展或有着共同的病因基础或风险过程。执行功能的缺陷与儿童语言障碍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门。执行功能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成分: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以及抑制控制。2016年,法国一项关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与日后多动/注意力缺陷相关问题的队列研究表明,3岁时理解性语言能力落后与5.5岁多动行为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语言障碍儿童与多动症儿童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记忆能力落后,说明早期语言落后是日后多动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工作记忆可能是两者共病的基础之一。学前儿童的认知控制、意控制和动作控制对其语言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工作忆和抑制控制不仅影响语言的发育,还影响儿童的行为发育,工作记忆缺陷的儿童表现为持续注意的困难,更加重学习困难的发生。

因此,当儿童表现出现行为问题时,不仅要关注行为本身,更需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单纯的行为干预对语言发育异常的儿童往往效果不佳。对于学龄前和学龄期的儿童,不能忽视语言问题导致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等行为异常。如果儿童有语言发育异常的病史或目前表现为语言能力的落后,则也应在语言干预的同时警惕行为问题的发生。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行为问题也随之减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an.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