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保健品骗局”

2022-12-24 21:5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警惕“保健品骗局”》,欢迎阅读!
骗局,保健品,警惕
警惕“保健品骗局”

作者:暂无

来源:《肝博士》 2017年第3



袁平戈

2017年央视3 15晚会曝光了一批假冒伪劣的保健品和虚假宣传的公司。

“这是吉林敦化市的一个会议现场,武汉乐百龄生物科技公司将一款名为甘舒堂乐粉的食品,一次性向40多名老年人销售5万多元产品;这是甘肃兰州的一个会议现场,湖北国创伟业生物技术公司将一款名为银杏软胶囊的保健食品,一次性向50多名老年人销售14万元产品。湖北国创伟业生物技术公司董讲师:服用3~5周,总胆固醇下降11 4,甘油三酯下降12 1。安徽润九生物技术公司狄讲师:糖尿病的人,两个半月血糖正常,百分之百正常。”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会议上销售的都是保健品和食品,仅仅具备普通的保健功能,根本没有任何治疗作用。

3月下旬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及新闻节目连续几天播出有关“保健品骗局”的节目。2017311号,有人在山东青岛的一处海滩,发现一位老人,已经身亡。在他留下的遗书中,含恨写着“向尚集团坑死我……旅游至今一个地方也没去,产品也没拿到多少。”原来,这位老人花费近10万元购买了所谓的“保健品”,然而保健品没拿到多少,对方答应的旅游一直无法兑现,老人陷入了双重自责当中,他觉得自己“被骗得很深”,同时又欺骗了多病的好老伴和陔子们, “给大家带来了压力和麻烦”,最终酿成了悲剧。记者揭露山东某地一位90多岁老人从2003年至今参加不同保健品公司组织的活动不下200次,累计花掉了近百万元购买了近200种保健品,每天吃十多种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却没有宣传的那么有效、神奇。很多老人都陷入了“不吃扔掉浪费,吃了不管用”的尴尬境地。

植库麦活素销售讲师介绍说:植库麦活素通过对于临床方面一些探索,包括市场反馈,对于痛风这种疾病,我可以很负责任告诉大家有效率100%。但凡是良性的(肿瘤),能够保证每半年,让肿瘤缩小1厘米。这种名为植库麦活素的神奇产品,不仅可以治痛风,还能治肿瘤,同时对便秘、风湿、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有疗效。这种植库麦活素的功效如此强大,它是一种什么样的产品呢?央视财经记者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官方网站上,在药品名录检索中,没有查到它的任何记录,说明它根本就不是药物。在保健食品的名录检索中,也没有查到它的任何记录,说明它连保健食品都不是。植库麦活素只是一种用大麦嫩苗汁粉压制的一种糖果!央视财经记者看到,这套产品的净含量只有540克,一套的价格是4990元,也就是说,这款糖果每斤售价高达5000元左右。

麦卡多安具有神奇的四防功效:防中风、防心梗、防心衰、防骨折。央视记者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官方网站查询,发现这种叫麦卡多安的口服液属于保健食品,其功能是补钙、补镁,并没有防中风、防心梗、防心衰、防骨折的功效。一盒麦卡多安进货时的价格只有1200元,但倒手卖给老年消费者售价却高达7576元:一盒售价3980元的蜂胶胶囊,其实进货只有65元,利润高达60倍。更可怕的是,一些身体有病患的老年人,轻信保健品营销人员的说法,把治疗药品都停了,使原来疾病恶化。

以老年人为销售对象的保健食品、保健用品营销,已引发较多问题,危害到人民健康、社公共秩序,成为了社会热点。打击“保健品”骗局已迫在眉睫。


保健品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从作用方面可分二大类:一是补充不足,如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氨基酸等:二是能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如调节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像人参、冬虫夏草等。也有一些保健品两者功能兼有。

国家法律明确规定,非药物不得宣传治疗功效。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直接治疗疾病。保健(功能)食品在欧美国家称“健康食品”或“营养食品”,在日本称 “功能食品”。保健品国内定义是: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应特定人群食用,叉不以治疗为目的的一类食品这类食品除了具有一般食品皆有的营养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外,还具有一般食品没有的或不强调的食品的第三种功能,即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故称之为“保健食品”。从定义可知,保健品立于食品,体现在调节。保健品的功能定位应明确在针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调节、缓解人群的前疾病状态,预防性地提供健康保障。目前把食品、药品、保健品混为一谈的广告比比皆是。食品、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不能取代正规的医疗手段。食物是给人提供营养的, “食疗”提法很普遍,但不科学,容易误导,认为“食品可以治疗疾病”。保健品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最多可以起辅助作用,提供营养,帮助康复。保健品适合特定人群食用,即要根据自己身体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最好是通过正规医院检查,听取医师提供的意见,而不是听保健品营销人员的说法去购买。

保健品的营销圈套十分普遍,“吹牛”花样繁多,主要有:1、打高科技牌。2、混淆药品与保健品界限。3、很少有保健品广告明确告诉读者,这是“保健品”,往往是模棱两可。保健品宣传中往往有抗氧化、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迅速缓解疲劳、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止肌肉和骨骼酸痛、抑制肿瘤细胞突变、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调节微循环等等。保健品广告有个共同特点是:没有确切的效果评价标准和数据。

评价标准应该是敏感、特异、可行,国际公认。要用证据、数据说话,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不能有任何虚假或含糊不清。如“心脑同治,快速溶解附壁血栓和游离血栓,有效治疗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效果非常好”、“都感到前所未有的疗效”、“可以延年益寿”等等,这些措辞就是含糊不清,缺乏实验室和临床证据支持,不能确切或无法评估。

2011年美国‘经济学人’综述这个问题并总结道:几乎所有的替代医学部是在胡说八道。这个产业里95%的产出都是噱头,提供给大众的无非是安慰剂效应。欧米茄3脂肪酸,实验室研究显示“有改善大脑功能作用”,它的产品比普通黄油贵12倍。理查生教授说:你每天要喝2500ml牛奶或吃50个添加欧米茄3的鸡蛋才能达到我们试验中获得的那种结果。评价保健品效果很困难,保健品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指标,推论可能有某些效果,但在人体中不一定有相似的结果。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不是几个指标、一个短时间就能得出结论的,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健康者是否需要利用保健品来增加免疫功能,利弊很难说。

美国消费者监督机构食品委员会卡特达尔梅教授说:“大自然已经提供了种种恰当的营养组合,食品业从中提取一些成分,然后把这些成分加到昂贵的产品和药片里,再把这些东西卖给我们。如果我们平常吃很多新鲜蔬菜和水果,其实你并不需要这些东西”。目前有关食品保健品的信息干头万绪,令人无所适从。纽约大学营养学教授内斯特来说: “没有哪种功能食品能够取代蔬菜、水果和全麦中的各种营养,功能性食品也不能解决不良饮食习惯的负面作用。最大的受益者多半是生产这些食品的公司。”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上当受骗,有以下几个原因:

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生活质量好。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种功能逐渐走下坡路,而走下坡路的速度并不是每个人一样的,所以许多中老年人希望通过服用保健品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延年益寿。




2、目前不少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等)、工作压力大,亚健康状态比较多;中老年人往往存在一种或多种慢性病,有的还有严重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仍缺乏满意的治疗手段。人们受到虚假广告、宣传的影响,认为“保健品有益而无害”,常常愿意尝试一下。

3、虚假医药广告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特别是搜索引擎等新兴渠道进行传播。一些不法商家还将产品搬上了监管相对宽松的电子商务平台,并利用电商平台买家评论、买卖家双向沟通互动的优势,增强了广告的“可信度”,诱导消费者购买其宣传的医药产品。

4、老年人缺乏基本的保健和法律常识,保健品企业着眼小切口、大推广、强营销,以机构、专家、患者名义轮番现身说法,花样百出,把其疗效吹得神乎其神,天花乱坠,另外,就是利

用老年人贪小便宜、从众跟随等心理,送礼物、旅游等,让老人不知不觉落入陷阱,不能自拔。

5、有些老年人缺少子女的精神关爱,内心缺乏社会价值感。购买保健品,对老年人来说不仅仅是治病,更多的是求得一种心理安慰:保健品推销人员正是利用了老年人这一心理因素,

奉承他们当年的“风光无限”,请他们去活动现场当“托儿”、“现身说法”,彰显自身价值。

破解“保健品”骗局不能单靠老年人自己,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老年群体的消费提供更多保护。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加大打击力度:家人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与关爱:要加强科普宣传;对待任何营销人员的说法和广告宣传,消费者的正确态度都应该是质疑,而不是简单的接受。

数据库中保健品的数量已达到54000种,问题是这些保健品是否真的有效?哪一些有效?对哪些人有效?什么剂量水平下有效?需要服用多长才能有效?长期服用有无不良反应7

只要我们遵守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基石:结构合理、均衡饮食;生命在于运动远离污染:良好情绪。就会有健康,就不必服用保健品。想靠服用保健品来获得健康、长寿,此路不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Zt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