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2023-05-29 20:4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孔乙己,鲁迅,笔下,形象,人物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鲁迅通过塑造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孔乙己的形象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鲁迅将故事的主要场所定位在了鲁镇的咸亨酒店,文章分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即: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身受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标签: 孔乙己;毒害;悲惨;执迷不悟

一、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

在《孔乙己》中,鲁迅把旧社会众生浓缩在了一间叫咸亨的酒店里。这个酒店的酒客,有两个不同的等級: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的长衫客短衣帮们因为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在酒店里只能站着吃喝,长衫客们却可以走进酒店的专属包间坐着,慢慢享受酒肉佳肴。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里,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惟一的人。既是穿长衫的,就应慢慢走进屋里,愉快地坐着吃喝。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不伦不类。他读过书,但是没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站着喝酒这个细节显示他不是地主阶级,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融入短衣帮的人群里。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这表明孔乙己内心虚荣,用长衫来维持自己引以为荣的最后一点自尊。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内心轻视广大劳苦众生,同时又渴望融入在他看来高大上的上层地主阶级和读书人、有钱人的世界,这种意识使他处在一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当中,不但不被这两个阶层认可,反而成为他们讥讽的笑柄。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满之乎者也孔乙己称号由此而来。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肖像、穿衣、话语及称号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所在。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

活在读书求仕的理想世界的孔乙己,一进入现实社会就变得尴尬不已。已经穷到身无分文、经常偷东西的地步,也因此经常挨打,甚至连书也偷了。当




人们揭发他、嘲笑他时,孔乙己因为心虚脸变的通红,额头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段精彩细致的描写,刻画出旧社会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他们认为凡是和读书有关的事情就是高尚的,甚至像偷书这样的丑事,也是光荣的。是一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用读书来为自己偷书的行为辩解。孔乙己偷东西也要分等级,读书人偷东西与普通人不同,不能算是偷,这是多么迂腐可笑!这个细节描写,形象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欺软怕硬是人类的劣根性,看着比自己更弱的人受辱是很多人的乐趣。孔乙己常常遭到周围人的取笑。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对于这不友好的问题,孔乙己非常不以为然,自傲、自大自满、鹤立鸡群的神态骤然显现。但是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人们又发问了: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个致命的问题,是孔乙己最不愿被提及的痛,但是短衣帮们偏偏用这个事实来取笑他,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考不上秀才这个心理上永恒的伤疤,让孔乙己感到羞愧,脸上无光,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辨不清白,因此便搬出一套短衣帮们听不懂的之乎者的话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惶恐和愤怒。



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般地步,但他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却是一点认识觉悟也没有。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堪。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地生存,自欺欺人、执迷不悟,这正是孔乙己的可悲之处。



三、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

孔乙己生的贫困,死的悲惨,他的悲剧是注定存在的。身无分文迫于生计的孔乙己偷了丁举人的东西,后果可想而知,他被打断了腿。孔乙己最后一次在酒店门前出现,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坐着用手走路,成了跟牛羊一样的爬行动物,从人异化成非人,让人惨不忍睹。对孔乙己的这段外貌描写,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尖锐的控诉。丁举人其实就是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个象征。孔乙己被他打断了腿,象征着封建科制度已经给了他最后的致命一击。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下,处在统治阶级地位的人,作威作福,可以随便置人于死地;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的劳动人民,则是受尽摧残,被人欺凌。这的确是一种残酷的制度,吃人的制度



孔乙己被打成这样,却没有人同情。他被打后酒店掌柜第一句话竟然是质问他欠的钱什么时候还。剥削阶级冷酷的本性显露无疑。接着又问:你又偷东西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令人气愤的是,周围人发出的也是一片笑声。这完全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不仅在思想上毒害了孔乙己,而且还残害他的身体,把他变成一个废物。即使这样,麻木的看客还要嘲笑他、凌辱他,把他的痛苦当作笑柄。可是孔乙己还是有求生的欲望,还有残存的尊严,他挣扎: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这段语言描写,只有恳求,没有愤怒,更谈不上反抗,在生命尽头,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身份,一个不被他人认可、只存在自己脑海里的读书人身份。封建教育的大染缸已经将他完全浸透、腐蚀,他的虚荣、迂腐的性格,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牺牲品。统治阶级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对他进行残酷的控制,推残了他的肉体,夺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苦。《孔乙己》通过一个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终又被社会抛弃吞没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形象的悲惨命运,对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孔乙己最终在肉体的毒打和心灵的虐杀中孤独地死去了,但他不觉悟,致死都不明白是谁造成了他最后悲惨的结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X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