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下面就谈谈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几点看法。
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长期以来,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材中的一些例题、习题有许多内容都是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为学数学而学习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面积的存在,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触摸比较身边物体(如桌面、课本表面、笔盒面)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给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涂颜色、感知大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得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算出课桌和教室地面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在练习、作业中,尽量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数学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概念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学习“年、月、日”以后,让学生练习:算一算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如果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算一算明年的生日又该是星期几,再算一算父母今(明)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又如教学1公顷、1平方千米后,让学生练习测一测,亲自体验它们的大小。带领学生走上操场,量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感受1公顷的大小,步测1000米的长度,试估计以这一边为正方形的其它两个顶点分别在什么位置,体验1平方千米的大小。学生通过练习,体验到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离得很近,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之生活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如让学生写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并进行解答。原来,我一直有叫学生写数学日记的习惯,从他们的日记中,可以了解一到下面一些数据: 1、今天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买了8瓶牛奶,每瓶2元;2条毛巾,每条4元;1瓶花生油6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星期六我去市场买鱼,鱼每斤6元,共3斤。我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3、
星期日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新房子。量出客厅长8米,宽4米;房间一长7米,宽3米;房间二长5米,宽3米;房间三长4米,宽3米;厨房的边长3米;两个卫生间都是长3米,宽2米。爸爸要我算出新房的面积有多大?这些都是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数学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老师首先应该运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输理知识形成过程的思考脉络。然后叫学生写下这一共同发现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包括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回忆、归纳、、提高、反思、创新。然后逐步让学生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写下他们的想法,规律的运用、归纳方法的过程、实践中的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我想他们一定会更多的从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方面写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记录下他们心灵闪动的美丽火花,让他们心灵深处留下更多数学的烙印,一定会让他们终身享受学会生活中的数学思考的价值。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V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