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跟踪两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三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同时市场经济制度愈加完善,中国经济一路高速增长,创造了9.8%的平均增长率。2012年GDP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看来,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新生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市场制度的初步建立,解放了长期被落后制度压制的生产潜力,这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然而,社科院最新的绿皮书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费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今后必将面临资源能源需求量持续上升、缺口日益扩大的问题。巨大的资源能源消耗必将带来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向“低碳”转型才是未来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在享受高增长的同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包括环境方面、能源方面。建国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关口。
在这种形势下,思考怎么样转型,怎样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转型方案才是当务之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我国政治经济的“风向标”,“两会”中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下面我来就今年“两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希望有更多的人多这些问题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早在春节之前,民主党派已经分别向今年的两会提交了多份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其中,致公党提交了名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而农工党提交的提案名为《关于合理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的建议》;台盟则提交了《关于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提案》。
这表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也表示,中国将采取四项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并在低碳能源上推出多项措施。
很显然,经济结构的调整,离不开“低碳”“新能源”等词语。对这两个词语谁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作为转型目标的“低碳经济”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的“新能源”要实现并非易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拿汽车工业来说,从2009年开始,我国的汽车生产总值开始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国内企业对汽车业也是热情高涨。然而传统汽车业因为高排放高污染的原因,并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对不能再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也是“竭泽而渔”。
汽车工业发展中产生这样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因为这种矛盾不仅仅在汽车工业有所体现,在其他很多行业都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两会上,
汽车界代表、委员纷纷为汽车行业发展献言献策。“调结构、促转变、谋发展”将是今年汽车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其中,注重长远发展、开拓新能源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汽车行业需要在探索“低碳”的道路上将担负起更多的责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发展的脚步就应该适当放缓。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对新能源的和低排放低污染燃油的研究力度,着眼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汽车行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并实现汽车工业的均衡发展。
上面所提到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于发展中的中国各行业中。两会对汽车行业的讨论对其他面临着同样问题的行业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以我的愚见,解决上面的问题说起来也简单,无外乎以下几点:
1. 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2. 调整产业结构与优化能源结构 ;
3. 加强产品创新与低碳技术的研究力度; 4. 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5. 分散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到各个企业。
当然,这几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几点怎么实现,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并尽量提出我能给出的解决方案。
建立低碳型社会。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点“武汉城市圈”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武汉是我的家乡,我亲身经历了武汉向园林城市转变的过程,也真心为这样的转变感到惊喜。几年以来对两型社会的建设也有了更多的经验,积累了教训,慢慢摸索出来一套适合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另外,这种试点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这样也能更加快速地取得成效,让人们看到可持续发展的优越之处。
调整产业结构与优化能源结构。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也开始杯世界各国认同。欧美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新能源专利。我国同样也应该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迅速向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转变。同时,中国要逐步改变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专家估计,单就二氧化碳捕存技术,将使人类的减排行动降低30%的成本。通过把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内部也要主动研制与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完善国际低碳技术转让、消化与二次创新保障体系。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可以大大降低中国碳排放总量,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低碳制度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中国高碳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 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
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排放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也开征国家碳税。美国加州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并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并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可以采取以下的几个措施: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政策上鼓励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建设与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更加完善。
以上就是我认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到的。在今年的两会上,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在转型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双倍增”也并无可能,经济转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是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在基本的宏观政策导向上一再强调科学发展,就是妥善处理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与当期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白景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财政角度看,节能环保的投入越来越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大,政府的很大一笔投入都是用于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换。这些都表明了政府的政策取向是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
总之,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中国必须尽快积极采取行动。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需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才能实现由“粗放经济”时代到“低碳经济”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T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