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应用文-制度优势与创新型国家的形成研究》,欢迎阅读!
![应用文,创新型,形成,优势,制度](/static/wddqxz/img/rand/big_78.jpg)
制度优势与创新型国家的形成研究 ' 创新型国家,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模型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 中国 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 又快又好发展;创新型国家不是一种单纯的学说,而是一种关于 科技 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需要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分工和协作,要求在科学 研究 、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交流和反馈,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但这些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 目前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 ,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这与我国当前的制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研究制度创新既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制度内涵 研究制度 问题 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制度下了不同的定义。舒尔茨(1991)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 及经济行为[1]。诺斯(1991)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2]。斯考特(1981)认为,当行为人处于一种重复博弈状态时,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行为就具有一种 规律 性,当且仅当这种规律性是真实的并且是共享性的知识的时候,它就是制度[3]。汪丁丁(1992)提出,制度可以被理解为关于如何协调分工的人们的知识的载体。汪丁丁的定义侧重于制度形成过程:制度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经由人类理性不断积累和筛选的协调分工的知识[4]。布坎南(1989)认为,应该把这种由 进化所形成的规则与制度严格区别开来,因为前者是不能选择、不能重新构造的,并始终对我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而后者则是可以通过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来推动其不断演化的[5]。 (二)制度创新 理论 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1.制度创新理论内涵及演进 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润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反映特定 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规则的变化。熊彼特创新理论在着重阐述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 工业 的新组织”这一制度创新内容[6]。继熊彼特之后,制度创新论以两个流派为其代表:一是以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海尔布伦纳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学派。该派以现行体制的反对派和批判者的身份,对现存制度进行抨击,认为应从根本上改变现存制度才能促进创新,被学术界称为新马克思主义派,终因结构松散而遭到弗里德曼等主流经济学家的攻击和嘲讽,不为正统经济学者所推崇,在学术界影响不大[7];二是以科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该派认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制度将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市场失败是存在的,但解决的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历史上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不是单纯的技术革新和进步,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表现,而不是源泉;制度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内生
性与稀缺性,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 [8]。 2.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国际上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创新型国家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由于提出时间较短且 刚起步,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相同。叶民强和吴承业(2001)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有决定性作用;赵放(2002)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杨迎昕(2002)研究了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其着力点在于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其他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本身其及实现方式、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与经济竞争力、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等方面。江兵等(2005)运用ISM法,得出了政府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有效运转的关键。赵凌云(2006)从创新型国家形成规律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国家制度发挥了主导作用。曹艳(2007)提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 企业 是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进展如何,不仅取决于创新主体的能力和水平,而且取决于创新活动中政府制度供给是否到位。鉴于目前存在的一些体制障碍,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和科技行政 体制的改革。鲁安(2007)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政府应充当科技自主创新的推动器,从体制上、政策上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国外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的经验如下: (1)建立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根据政府和市场的定位,实施对科技创造性活动的 法律 保护。在宪法制度、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产权和市场管理法律制度、科技制度等方面实施了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的调整。在政策上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包括财税、 金融 和分配激励政策等。例如,芬兰政府成立了由芬兰总理担任主席的芬兰科技政策委员会;成立了为企业研究与开发提供咨询服务和经费资助的芬兰技术发展中心;并在全国先后建立10个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园。\xa0\xa0\xa0 (2)通过制定长期规划、积极的投资 与 政策等,推动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如日本成立负责科技发展的政府组织机构,尤其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产官学合作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加拿大政府2002年 了《加拿大创新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加拿大建设创新型经济和社会的系列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对企业投资研发实行 减免;通过专门的科技计划资助企业的科技研发创新活动;通过国家风险投资支持企业推动创新成果商业化。 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样对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要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灵魂,关键在制度;要使制度成为创新的动力,关键在于政府的自我变革与发展。政府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主题,它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跃进而深化。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政府从利益整合型的政府转向资源整合型的政府,从政府改革开始,其切入点不是政府权力结构也不是政府职能的变革,而是政府治理的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包括职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T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