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概论论文》,欢迎阅读!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析《平凡的世界》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而它在叙事性作品中盘那个,又称为典型人物。
本文旨在分析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阐明在大的典型环境中存在一点点不同便会塑造出不同的典型人物。
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年代跨度很长的长篇小说。从文革的晚期开始写起,讲述了黄土高原上一个小小的双水村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本文所对比的两个典型人物是一对兄弟,孙少安和孙少平。少安是哥哥而少平是弟弟。两兄弟在一些方面是相似的,譬如他们都拥有农村贫苦人家的孩子独有的善良和早熟。不怕吃苦,勇敢正直。而这也是由于他们所处典型环境所造成的。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是由他们的处境决定的”。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本文主要着眼于第二点。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一方,另一方面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一句,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兄弟俩所处的典型环境扎根在黄土高原上一个落后的小村庄双水村。他们的父亲孙玉厚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是典型的贫下中农,家里上有80多岁卧病在床的老奶奶,还有个比他们更小的妹妹孙兰香,家里吃饭的人很多。双水村自然环境并不好,加上当时集体化大生产的政策的弊端,广大农民积贫积弱,他们家也不例外,甚至比一般的家庭更贫苦。因为他们还有两个累赘,二叔孙玉亭和姐夫王满银,他们无法自给自足便也时常要到兄弟们家里蹭吃蹭喝。家庭条件的艰苦造就了他们的早熟和不辞劳苦的精神。而他们性格方面的养成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父亲孙玉厚的影响,孙玉厚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骨子存着的是善良与淳朴,他把整个家扛在肩上,承担起一个哥哥和父亲的责任。他总是为家里人着想,比如借债来给弟弟玉亭娶亲,并把自己的窑子腾给弟弟住,都是为了不负死去的父亲的嘱托。虽然穷,但不失一个男人的担当,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孩子同样的善良富有责任感。虽家里贫困,但他们两个始终被村里人称赞,少安是一队的队长,做事尽职尽责,深得乡亲们的好评。而少平略微年少,但也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受人称赞。
然而作者不可能化如此大的笔墨去塑造两个雷同的人,是累赘也是败笔。因此两个人虽然是兄弟,虽然有很多相同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兄弟两人的不同之处在少平成年后得到了体现。尤其在少安分家这一事件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少安娶妻生子,应当自立门户,但少安迟迟不肯分家,因为他觉得分家后父亲和弟弟会过的很艰难。这对于责任感极强的少安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而少平却认为自己和父亲完全能胜任,这点上来看少安在面对家庭事务上显得优柔寡断,而少平更加果敢。少安的责任感过强想把整个家都覆在自己的羽翼下,而少平对于人事易分看的更清楚。另外在于少平的工作上两人也有分歧,少安一心希望少平来跟他一起办砖厂,有好处兄弟二人一起分享,认为这更加保险也更符合他农民的对家的看重,而少平一心想出去闯荡,证明自己,而这在少安看来却是太不懂事,无法理解。对于人生,虽然两人都有抱负也都勤劳刻苦,但少安更趋向于稳定,而少平更勇敢更愿意冒险,也更有自信。
造成两人这些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别的原因是两人虽身处大的典型环境,却存在一些细微的不同,这些细微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这些方面的分化。少安做为哥哥更加年长,他便把自己的责任看的更重,少平跟他年纪相差并不大但他也把他看的很小,他对这个家有着很特殊的感情,每个亲人都是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太在乎亲情,这也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妻子为何如此想要分家的原因。而少平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对此看的更加透彻,并不是说他不爱这个家,他知道就算分掉这个家还是不会散的。而至于对待人生,少安比少平少了许多期待,他的人生过早的成型也就少了许多可能性。而少平在文革结束后成年,他的人生就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对于爱情,少安让现实凌驾于爱情之上,门当户对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点上了少平比他更接近现代的人,虽然他也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困扰,但他追求爱情的阻力更少。再往本质上看,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两人的文化程度不同,少平的文化程度更高,他对世界的认识更深,而少安更早进入社会,对社会的了解更多。
在某种程度上,《平凡的世界》中的这种兄弟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相类似。《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也在性格上存在鲜明的差别。三人虽都善良热心,但觉新近乎懦弱,觉慧过于激进,而觉民在两者之间。这是由于觉新过早被现实逼迫着进入社会,被社会黑暗所震慑,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被动地屈从;而觉慧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加上年纪最小,戾气最重,在爱情破灭后毅然出走;相对而言觉民所受压力小,也没受很大的打击,在两者之间活得比较“中庸”。
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中,在大的典型环境下通过细微的变化塑造出不同的典型人物是许多文学作品的惯用手法。作者旨在通过两者的比较凸显出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更增添了文学的魅力。
源-于-网-络-收-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Q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