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虚拟社群》,欢迎阅读!
虚拟社群
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y)又称虚拟社区、网络社群或电子社群或电脑社群,是互联网使用者互动后,产生的一种社会群体。
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y)一词在Howard Rheingold于1993年出版的“虚拟社群”一书被介绍。Rheingold在其著作中指出虚拟社群系源自于电脑中介传播所建构而成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是一种社会集合体(Social aggregation),它的发生来自于虚拟空间上有足够的人、足够的情感、与人际关系在网络上长期发展。 Rheingold认为虚拟社群是一群人在网络上从事公众讨论,经过一段时间,彼此拥有足够的情感后,所形成人际关系的网络。Rheingold(2000)认为虚拟社群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并有以下四种特质:1.表达的自由;2.缺乏集中的控制;3.多对多的传播;4.成员出于自愿的行为。
虚拟社群的形式包括了早期的电子布告栏、讨论区、MUD,或是近期才出现的部落格、维基百科。虚拟社群的林立,正体现Web2.0所强调使用者为中心的概念,透过社群成员彼此的分享与共创,使得人人皆可在网络媒体发声。
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网上聚众,发表文章、网上日志、相片、录像分享,互相影响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性取向等。
在网上,虚拟社区也是一个社会组织网络,互联形成全球化、地球村,及各部落、自治区等。 有网友上网,追求的是无政府世界的自由,不过其实虚拟社区也存在着等级,有管理人及新鲜人,有部落格主人(OWNER)及访问者(GUEST),前者有权取舍网上资讯,当把关人;而后者有“服从”或“转台”他去的自由。
发展成媒体
网络的发展,以分享、多中心沟通为始,由于讯息流通广布,似形成意义的接收与共享,传播学学者遂以媒体称之。
然而,社会学学界见到了人们于网络上的社会行为,虽以沟通为主,不以沟通为限。社群的比拟用词便是社会学界看网络的一个观察指标。
参考文献
Kim, A.J. (2000). 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Web: Secret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 Online Communities. London: Addison Wesley (ISBN 0-201-87484-9)
Peter Kollock (1999). "The Economies of Online Cooperation: Gifts and Public Goods in Cyberspace," in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Marc Smith and Peter Kollock (editors). London: Routledge.
Howard Rheingold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London: MIT Press. (ISBN 0-262-68121-8)
Smith, M. "Voices from the WELL: The Logic of the Virtual Commons" UCLA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虚拟社区与危机扩散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Q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