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李颀《古从军行》学案

2022-12-09 00:0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李颀《古从军行》学案》,欢迎阅读!
军行,文版,宋词,选修,唐诗
李颀《古从军行》学案



一、诗人名片

李颀(690753),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二、诗词故事

自恃甚高的李颀

李颀中进士后,只当过新乡县尉(八品)就没有再升迁。他才华出众,诗风豪放洒脱,自恃很高而不得志。平生交友甚广,与当时的诗坛名家王维、王昌龄、高適等人都有交往。他曾写诗寄给卢司勋,希望得到做长官的朋友卢司勋的推荐。在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不同,下层小官吏的处境艰难得多,尽管李颀自恃极高,然而任新乡县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辞官归隐故乡东川。 三、文题背景

《古从军行》,“从军行”为乐府古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这首诗写当代之事,讽刺唐玄宗的开边西北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同样也表明是拟古之意。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白日/登山//烽火,黄昏/饮马//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 野营/万里//城郭,雨雪/纷纷//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 闻道/玉门//被遮,应将/性命//轻车 年年/战骨//荒外,空见/蒲桃//汉家。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本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


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二、悟读,诗情画境

白天爬上山眺望是否有烽火警报,黄昏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夜里风沙弥漫,片漆黑只听到一阵阵战士们的刁斗声,就像汉公主的琵琶声一样哀怨。在野外宿营,四面辽阔看不到城郭,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胡地的哀雁夜夜飞过,胡儿的眼泪纷纷落下。听说玉门关还是被拦阻着,只好跟随着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作战。年年战死的将士的尸骨埋葬在荒野外,只看到葡萄被朝贡给汉家天子。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古从军行》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中哪一句用警醒的语言点明了这一主题?

答案 这首诗借汉寓唐,以古讽今,其主题是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用“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一句点明了主题。“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来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2.“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请分析这句诗在表达上的效果。 答案 诗开篇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怆,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接下来,似乎应该从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从侧面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3.诗人是如何着意渲染边陲环境的?

答案 诗人用“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两句诗着意渲染边陲的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OC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