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论蔡元培》,欢迎阅读!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论蔡元培
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界,是个“百家争鸣”的新时期。当清朝依旧沿袭着儒学汉风之际,欧美列强用强势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西方的民主人文科学也尾随着炮火逐渐渗入了这个东方古国。这是一个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碰撞的时代,这是一个更新过渡的时代。在此期间,也造就出一位又一位的文学巨子,其中,便有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
这位出身于清代的浙江商家子弟,成长生活在素以人文荟萃、国学隆盛而闻名的绍兴古城。从小的耳濡目染、年幼的父逝,以及母亲对他的慎言教导,潜移默化却又深切地影响了他品行的养成。
1902年,蔡赴日游历,这是他第一次踏出国门。归国后,受南洋公学退学风潮影响,蔡兴办起爱国学社,这是他第一次贯彻初衷,将思想落实到教育实体中。自此,也开始了他“翰林革命”的历程。民国初立时,孙召请蔡赴任教育总长。蔡虽身居高位,却能一如旧贯,不失书生本色。自主持全国学政开始,他注意察纳雅言,注重因事择人,看重个人能力,并接连推出了革新措施。其中,发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学堂称学校;废除出身等级制;重兵式体操„„极大地震撼了年深日久的封建教育制度,为社会送来了一股民主共和的清风。
而后,蔡元培接手北大,对全校一千余名学生提出三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瞬间将学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后,他革除呈文旧习;聘任陈独秀、周作人等多位真才实学的教师;对原有教师甄别去留,学林败类坚决除名;整顿充实完善了文类学课;鼓励学生发起并参与各类学会团体;要求各学科成立相应的研究所;出版丛书报刊等,使得当时的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文化社团更是风起云涌。那种“师生闻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自由民主的风气开始形成。
这一体制变革,将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改造为焕发勃勃生机的新式学府,清末以来历久不衰的官衙习气得到了根本性克服,一个合乎近代大学规范的新型学校渐渐出现在世人面前。各种不同的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在北大能各行其道,尽情表现,由此开创的自由学风,促动了新文化的繁盛,也激发了“五四”风潮的热情。
虽说进入民国时代,但自由民主的空气仍十分稀薄。蔡借助北大这方“圣土”,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阐释于实践中。在传统社会瞠目结舌议论纷纷中,迅速地改变着最高学府的面貌。他早年饱读儒家经典,中年涉猎西洋文化,数年旅居德法,从而形成了多元、立体的文化价值观,认为“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合时代”。而他所实行的“兼容并包”,使中国学术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如人们所评论的那样:“蔡先生之进于庙堂,是为了实行他的主张。”在南京政府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蔡以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先后领衔提出设立大学院和推行大学区的改革措施。在他看来,这样做不仅使教育独立能够成为现实,而且大大促进各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学术和教育的振兴注入活力。然一年之后,大学区制的试验以失败告终。蔡离开大学院后,没有再直接参与行政教育中,他表示“愿以余生,专研学术”,从此,中央研究院成为这位老人唯一的事业寄托。
蔡元培认定,“现代文化,基于科学”。他痛心于中国的教育至少两千年来没有面向更高的科学教育,而却是用完美的品质去塑造人,赋予他一种文学素养而已。他明确将“科学化”列为教育宗旨之首,直到他去世也坚持这理论。蔡元培的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值得中国教育界所有人尊敬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JsK.html